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出版时间:2024-04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893863905
  • 1-1
  • 545948
  • 2024-04
  • 装备制造大类
  • 高职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机械结构和加工工艺设计、零件加工、产品检测、设备维修等岗位群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械设计制造类相关专业学生掌握几何量公差识读、选用及几何量检测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根据任务驱动、成果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按照“任务→必备知识→必备技能→任务实施→知识与技能拓展→立体化资源”这一线索编排内容。本书内容紧跟技术进步,引入“三新”知识,采用现行国家标准,突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优势,在重要知识点和关键技能点配有微课视频、检测视频和动画等数字化资源,是一本精心打造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线性尺寸公差、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圆锥公差、键和花键的公差、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螺纹公差、圆柱齿轮公差等知识,以及相关误差(偏差)的检测方法与计量器具的知识。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装备制造大类各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机械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及检测、计量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互换性与标准化
1.1互换性概述
1.1.1互换性的含义
1.1.2互换性的分类
1.1.3互换性的技术经济意义
1.2标准化与标准
1.2.1标准化与标准的含义
1.2.2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1.2.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第2章线性尺寸公差及孔、轴尺寸的检测
2.1线性尺寸公差的术语和定义

任务2-1识读尺寸标注,计算极限尺寸,绘制公差带图
2.1.1基本术语
2.1.2孔和轴
2.1.3最大(最小)实体状态和最大(最小)实体尺寸
2.1.4偏差与公差
2.1.5公差带与公差带图
2.2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
2.2.1标准公差系列
2.2.2基本偏差系列

任务2-1实施
2.3配合

任务2-2计算极限间隙(或过盈)和配合公差,并绘制配合公差带图
2.3.1有关配合的术语
2.3.2配合的种类
2.3.3配合公差

任务2-2实施
2.4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2.5基准制

任务2-3确定钻模基准制、公差等级和配合种类

任务2-4根据配合的极限间隙确定公差带代号
2.5.1基孔制配合
2.5.2基轴制配合
2.6国家标准规定的公差带与配合
2.6.1优先和常用公差带代号
2.6.2优先和常用配合
2.7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7.1基准制的选用
2.7.2公差等级的选用
2.7.3配合的选择

任务2-3实施

任务2-4实施
2.8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简介
2.8.1计量器具的分类
2.8.2计量器具的主要技术指标
2.8.3零件和计量器具的清洁、防锈及维护保养
2.8.4计量器具的检定
2.8.5测量方法的分类
2.9车间通用计量器具

任务2-5用游标卡尺检测盖板的长度、宽度、厚度、槽宽、台阶高度、孔心距
2.9.1游标卡尺

任务2-5实施
2.9.2外径千分尺

任务2-6用外径千分尺检测传动轴的直径
2.9.3内径百分表

任务2-7用内径百分表检测轴套内径
2.9.4机械比较仪

任务2-8用机械比较仪或立式光学计检测心轴的直径
2.9.5立式光学计
2.10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2.10.1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2.10.2各类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2.11车间条件下孔、轴尺寸的检测
2.11.1用通用计量器具测孔、轴尺寸

任务2-6实施

任务2-7实施

任务2-8实施
2.11.2光滑极限量规检验孔和轴
第3章几何公差及几何误差的检测
3.1几何公差概述

任务3-1几何公差的识读
3.1.1几何要素的术语和定义
3.1.2几何公差的特征
项目及符号
3.1.3几何公差带的特征
3.1.4几何公差规范标注
3.2几何公差定义
3.2.1形状公差
3.2.2方向公差
3.2.3位置公差
3.2.4跳动公差
3.2.5轮廓度公差

任务3-1实施
3.3几何误差及其评定
3.3.1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3.3.2方向误差及其评定
3.3.3位置误差及其评定
3.3.4跳动误差及其评定
3.4基准的建立和体现
3.5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3.5.1独立原则
3.5.2包容要求
3.5.3最大实体要求(MMR)
3.5.4最小实体要求(LMR)
3.5.5可逆要求(RPR)
3.6几何公差的选用

任务3-2减速器输出轴几何公差选用
3.6.1几何公差特征
项目的选用
3.6.2基准要素的选择
3.6.3几何公差值的确定
3.6.4独立原则与相关要求的选择
3.6.5几何公差的未注公差值

任务3-2实施
3.7直线度误差的检测

任务3-3用框式水平仪检测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3.7.1节距法测直线度误差

任务3-3实施
3.7.2间隙法测直线度误差
3.7.3指示表法测直线度误差
3.8平面度误差的检测

任务3-4检测小平板的平面度误差
3.8.1指示表法测平面度误差

任务3-4实施
3.8.2节距法测平面度误差
3.8.3干涉法测平面度误差
3.9圆度误差的检测

任务3-5用两点法和三点法检测销轴的圆度误差
3.9.1用两点法和三点法测圆度误差

任务3-5实施
3.9.2圆度仪法测圆度误差
3.10方向误差的检测
3.10.1平行度误差的检测
3.10.2垂直度误差的检测
3.10.3倾斜度误差的检测
3.11位置误差的检测
3.11.1同轴度误差的检测
3.11.2对称度误差的检测
3.12跳动误差的检测

任务3-6在偏摆检查仪上测台阶轴的径向圆跳动误差和轴向圆跳动误差
3.12.1圆跳动误差的检测
3.12.2全跳动误差的检测

任务3-6实施
3.13三坐标测量技术(知识拓展)
第4章表面粗糙度及其检测
4.1概述

任务4-1表面粗糙度代号的识读
4.1.1表面结构
4.1.2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和寿命的影响
4.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4.2.1中线
4.2.2取样长度和评定长度
4.2.3表面粗糙度常用评定参数
4.3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及其标注
4.3.1表面粗糙度的图形符号
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他补充要求在图形符号中的注写位置
4.3.3表面粗糙度代号的标注
4.3.4加工方法或相关信息的标注
4.3.5表面纹理的注法
4.3.6表面粗糙度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
4.3.7图样中的简化注法

任务4-1实施
4.4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任务4-2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数值选择

任务4-2实施
4.5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任务4-3用手持式粗糙度仪测量零件的表面粗糙度
4.5.1比较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4.5.2用触针式仪器测量表面粗糙度

任务4-3实施
第5章圆锥公差及角度与锥度的检测
5.1圆锥的基础知识与圆锥公差
5.1.1圆锥配合的特点与基本参数
5.1.2圆锥配合的分类及其形成方法
5.1.3锥度与锥角系列
5.1.4圆锥公差及其给定方法
5.2角度和锥度检测

任务5-1用游标万能角度尺检测圆锥角
5.2.1游标万能角度尺

任务5-1实施

任务5-2用正弦规检测锥度偏差
5.2.2正弦规

任务5-2实施
5.2.3比较法测锥度或圆锥角
第6章键和花键联接的公差与检测
6.1单键联结

任务6-1普通平键公差的选用
6.1.1平键的公差与配合

任务6-1实施

任务6-2键槽对称度误差的检测
6.1.2键的检验

任务6-2实施
6.2花键联接

任务6-3花键联接公差的选用
6.2.1矩形花键尺寸系列
6.2.2定心方式
6.2.3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6.2.4矩形花键的标注
6.2.5矩形花键的检验

任务6-3实施
第7章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7.1滚动轴承的公差等级及应用
7.2滚动轴承公差及其特点
7.3滚动轴承的配合及选择

任务7-1滚动轴承配合的选用
7.3.1滚动轴承与轴及轴承座孔的配合
7.3.2滚动轴承配合选择的主要依据
7.3.3滚动轴承配合的选择

任务7-1实施
第8章普通螺纹的公差及其检测
8.1螺纹的分类及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
8.1.1螺纹的种类及使用要求
8.1.2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和主要几何参数
8.2螺纹几何参数对互换性的影响

任务8-1计算作用中径
8.2.1螺距偏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2牙侧角偏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3中径偏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8.2.4作用中径及螺纹中径合格性的判断原则
8.2.5螺纹大、小径对互换性的影响

任务8-1实施
8.3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任务8-2螺纹标注的识读
8.3.1普通螺纹的公差带
8.3.2普通螺纹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
8.3.3普通螺纹的标记

任务8-2实施
8.4用螺纹千分尺检测外螺纹单一中径

任务8-3用螺纹千分尺检测单一中径并判断合格性
8.4.1螺纹千分尺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8.4.2螺纹千分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任务8-3实施
8.5用三针法检测螺纹单一中径
8.5.1三针法的测量原理
8.5.2量针及其选用
8.6用工具显微镜检测螺纹的主要参数

任务8-4用工具显微镜检测螺纹件的单一中径、螺距和牙侧角
8.6.1工具显微镜简介
8.6.2工具显微镜测螺纹的方法
8.6.3工具显微镜的维护保养

任务8-4实施
8.7螺纹的综合检验
8.7.1用螺纹工作量规检验外螺纹
8.7.2用螺纹工作量规检验内螺纹
8.7.3使用螺纹量规的注意事项
第9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及其检测
9.1齿轮的使用要求及误差来源

任务9-1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9.1.1齿轮的使用要求
9.1.2齿轮加工误差的来源
9.1.3现行国家齿轮标准简介
9.2渐开线圆柱齿轮轮齿同侧齿面偏差
9.2.1齿距偏差
9.2.2齿廓偏差
9.2.3切向综合偏差
9.2.4螺旋线偏差
9.3渐开线圆柱齿轮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
9.3.1径向综合偏差
9.3.2齿轮的径向跳动
9.4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结构
9.4.1精度等级
9.4.2齿轮偏差的允许值
9.4.3齿轮精度等级的确定
9.4.4齿轮检验
项目的确定
9.4.5齿轮精度等级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
9.5渐开线圆柱齿轮副的精度
9.5.1齿轮副的切向综合偏差
9.5.2齿轮副的接触斑点
9.5.3侧隙和齿厚极限偏差
9.6渐开线圆柱齿轮检测
9.6.1齿距偏差的检测
9.6.2齿廓偏差的检测
9.6.3齿轮径向跳动检测

任务9-1实施

任务9-2用齿厚卡尺测量齿厚偏差
9.6.4齿厚偏差的检测

任务9-2实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