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9787518438242
- 1-2
- 438136
- 45257798-4
- 16开
- 2022-08
- 192
- 艺术学
- 设计学
- 艺术设计
- 本科 高职 五年制高职 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 中职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本教材立足于解决设计审美中的设计应用问题,对于涉及三大构成的知识点都作了讲解和阐述,都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做支撑,对于抽象审美在设计之中的具体应用技法作了案例解析,因而本教材的针对性较强。其次,本教材在很多章节上采用案例教 学,实践性较强,同时配合实训部分进行教学,努力训练学生从巨响审美到抽象审美再到设计审美的实操性 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目录
第一章 何谓“设计基础”1
第一节 何谓“设计” 1
一、“设计”名称的由来 1
二、“设计”与“设计师” 3
第二节 “设计”内涵的扩展6
一、设计≈功能+审美 6
二、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 8
三、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 9
四、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 10
五、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设计伦理 11
第三节 设计基础的内涵与外延 12
一、设计基础课程的逻辑关系 12
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14
三、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17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7
第二章 设计语言的演进过程18
第一节 “初发芙蓉”与“镂金错彩” 18
一、原始洞穴壁画 21
二、古埃及与我国夏、商、周 22
三、希腊化与东周秦汉24
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宋元25
五、文艺复兴 28
第二节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前后的审美特征 30
一、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30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33
第三节 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审美特征34
一、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34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审美特征38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41
第三章 设计语言的感知对象 42
第一节 美与设计42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43
二、设计与艺术的再次重叠 44
第二节 功能之美45
第三节 技术之美47
第四节 文化之美50
第五节 设计之美的视觉语言 52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52
第四章 设计语言的要素关系 53
第一节 认识视觉“语素”53
一、点 54
二、线 58
三、面 62
第二节 构建图形66
一、形的分割 68
二、形的组合 69
三、“几何形”向“有机形”的转化70
四、单形的视觉“语义” 71
第三节 面的分割72
一、外形决定内形73
二、除非必要,勿加形式75
三、将“分形”进行到底78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82
第五章 设计语言中的组织规则 83
第一节 遵守生活经验 83
一、熟悉原则 83
二、简化原则 86
三、简洁且丰富原则 90
第二节 尊重物理规则 92
一、引力的作用92
二、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质量成正比95
三、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96
四、力的相互作用趋于对称或均衡 98
第三节 视觉要素的排列组合 104
一、“主题”是统御全局的核心 104
二、视觉语言的修辞方式 109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17
第六章 设计语言语法形式 119
第一节 联想与意境 119
一、联想119
二、意境 123
第二节 运动与张力 126
一、运动 126
二、张力 127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129
第四节 比例与尺度 132
第五节 调和与对比 134
一、调和 134
二、对比 134
第六节 实密与虚疏 136
第七节 重点与呼应 138
一、中心与重心 138
二、呼应 140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42
第七章 设计语言的色彩关系143
第一节 光、色、眼 143
一、光 143
二、色 144
三、眼 145
第二节 色彩体系 146
一、原色、间色与复色 146
二、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 147
三、色立体 147
第三节 色彩的心理联想与文化属性 149
一、色彩的心理联想 149
二、色彩的文化属性 150
三、色调与对比151
第四节 视错觉 151
一、什么是视错觉151
二、视错觉发生的主要原因 154
第五节 色彩的提炼与重构 154
一、绘画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155
二、自然界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157
三、色彩的情绪化表达 159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61
第八章 设计语言的体积特征162
第一节 体的类型 162
一、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162
二、几何形态 162
三、有机形态 164
四、仿生形态 166
第二节 体的性质 168
一、丰富面与面之间形的转折 169
二、丰富各轴向形态信息 172
第三节 体的材质 176
一、光滑与粗糙 176
二、高光与亚光 176
三、坚硬与柔软 176
四、冰冷与温和 177
五、透明与不透明 177
六、轻盈与厚重 177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78
第九章 设计语言的心理“语义”179
第一节 形态的功能“语义” 179
一、形态语义 179
二、形态认知的四个阶段181
第二节 形态的“观念”语义 185
一、形态与“观念”的对称 186
二、样式受“权力”影响 188
三、样式受“等级”影响 189
四、样式受“个性”影响 193
五、样式受“时尚”影响 195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98
参考文献 199
后记 201
第一节 何谓“设计” 1
一、“设计”名称的由来 1
二、“设计”与“设计师” 3
第二节 “设计”内涵的扩展6
一、设计≈功能+审美 6
二、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 8
三、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 9
四、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 10
五、设计≈功能+审美+技术工艺+商业竞争+人机匹配+设计伦理 11
第三节 设计基础的内涵与外延 12
一、设计基础课程的逻辑关系 12
二、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14
三、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 17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7
第二章 设计语言的演进过程18
第一节 “初发芙蓉”与“镂金错彩” 18
一、原始洞穴壁画 21
二、古埃及与我国夏、商、周 22
三、希腊化与东周秦汉24
四、中世纪与魏晋、隋唐、宋元25
五、文艺复兴 28
第二节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前后的审美特征 30
一、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30
二、从具象走向抽象 33
第三节 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审美特征34
一、现代主义的审美特征34
二、现代主义之后的审美特征38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41
第三章 设计语言的感知对象 42
第一节 美与设计42
一、美学的产生与发展43
二、设计与艺术的再次重叠 44
第二节 功能之美45
第三节 技术之美47
第四节 文化之美50
第五节 设计之美的视觉语言 52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52
第四章 设计语言的要素关系 53
第一节 认识视觉“语素”53
一、点 54
二、线 58
三、面 62
第二节 构建图形66
一、形的分割 68
二、形的组合 69
三、“几何形”向“有机形”的转化70
四、单形的视觉“语义” 71
第三节 面的分割72
一、外形决定内形73
二、除非必要,勿加形式75
三、将“分形”进行到底78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82
第五章 设计语言中的组织规则 83
第一节 遵守生活经验 83
一、熟悉原则 83
二、简化原则 86
三、简洁且丰富原则 90
第二节 尊重物理规则 92
一、引力的作用92
二、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质量成正比95
三、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96
四、力的相互作用趋于对称或均衡 98
第三节 视觉要素的排列组合 104
一、“主题”是统御全局的核心 104
二、视觉语言的修辞方式 109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17
第六章 设计语言语法形式 119
第一节 联想与意境 119
一、联想119
二、意境 123
第二节 运动与张力 126
一、运动 126
二、张力 127
第三节 节奏与韵律 129
第四节 比例与尺度 132
第五节 调和与对比 134
一、调和 134
二、对比 134
第六节 实密与虚疏 136
第七节 重点与呼应 138
一、中心与重心 138
二、呼应 140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42
第七章 设计语言的色彩关系143
第一节 光、色、眼 143
一、光 143
二、色 144
三、眼 145
第二节 色彩体系 146
一、原色、间色与复色 146
二、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 147
三、色立体 147
第三节 色彩的心理联想与文化属性 149
一、色彩的心理联想 149
二、色彩的文化属性 150
三、色调与对比151
第四节 视错觉 151
一、什么是视错觉151
二、视错觉发生的主要原因 154
第五节 色彩的提炼与重构 154
一、绘画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155
二、自然界中的色彩提炼与应用 157
三、色彩的情绪化表达 159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61
第八章 设计语言的体积特征162
第一节 体的类型 162
一、自然形态与人工形态 162
二、几何形态 162
三、有机形态 164
四、仿生形态 166
第二节 体的性质 168
一、丰富面与面之间形的转折 169
二、丰富各轴向形态信息 172
第三节 体的材质 176
一、光滑与粗糙 176
二、高光与亚光 176
三、坚硬与柔软 176
四、冰冷与温和 177
五、透明与不透明 177
六、轻盈与厚重 177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78
第九章 设计语言的心理“语义”179
第一节 形态的功能“语义” 179
一、形态语义 179
二、形态认知的四个阶段181
第二节 形态的“观念”语义 185
一、形态与“观念”的对称 186
二、样式受“权力”影响 188
三、样式受“等级”影响 189
四、样式受“个性”影响 193
五、样式受“时尚”影响 195
本章总结与课后练习 198
参考文献 199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