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获奖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9787107243592
  • 29518
  • 0043151590-7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K203
  • 公共课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内容上,本书系统叙述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对各 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文学社团、流派及代表性作家、作品作出了全面阐释。 ●在结构上,本书采取以纵向(不同历史阶段)为“编”、横向(每阶段中不同的流派、群体、作家)为“章”的构建方式,力求还原各时期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 ●在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建构方面,本书试图对各类文学现象特别是作家作品进行新的解 读,充分肯定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多元价值。 ●本书主要供高等学校中文等专业教学使用,也适合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绪论
第一编 中国现代文学起步(1898—1917)
第一章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应运而生
第一节 梁启超的“三界革命”与文坛格局的大调整
第二节 “谴责小说”与新小说创作潮
第三节 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兴起
第四节 翻译小说:新文学参照文本的引进
第二章向民族意识转化的革命派文学
第一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坛与创作
第二节 苏曼殊
第二编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发展(1917—1927)
第三章新文学革命运动及其发展中的分化与转化
第一节 文学革命及其初期的创作尝试
第二节 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第三节 五四文学精神及其历史评价
第四章为新文坛打鼎的人生派创作
第一节 鲁迅(上)
第二节 鲁迅(下)
第三节 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
第四节 冰心、王统照、庐隐
第五章渴望超越的艺术派创作
第一节 郭沫若与创造社诸作家
第二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小说
第六章 乡土小说与名士派小品:人生派文学的分化与转化
第一节 乡土小说的新发展及其意义
第二节 王鲁彦、许钦文、台静农、蹇先艾
第三节 废名创作的独特性
第四节 语丝派与散文小品
第五节周作人
第七章别张新帜的新月派创作
第一节 新的观察视角中的新月派
第二节 徐志摩与新月派的诗歌
第三节 闻一多与新格律诗
第四节 凌叔华、林徽因的小说、诗歌创作
第八章象征派诗作与现代派诗歌的新探索
第一节 李金发与戴望舒
第二节 沉钟社与冯至
第九章话剧进入发展期
第一节 蓬勃的新军
第二节 欧阳予倩、洪深、丁西林
第三节 田汉
第十章台湾新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文学革命和开拓期的台湾文坛
第二节 赖和等作家的创作
第三编 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1927—11937)
第十一章左翼文学
第一节 激荡文坛的政治文学热情
第二节茅盾
第三节 丁玲
第四节 张天翼、吴组缃、沙汀、艾芜
第五节 东北流亡作家群
第六节 萧红
第十二章 巴金、老舍、曹禺的文学表达
第一节 巴金
第二节老舍
第三节 曹禺
第十三章京派文学
第一节 京派文学的人文主义诉求
第二节 沈从文
第三节 萧乾、师陀、汪曾祺
第十四章海派文学
第一节 穆时英、刘呐鸥等新感觉派作家
第二节施蛰存
第十五章现代都市通俗小说
第一节 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包天笑等与“上海小说”
第三节 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第十六章多枝竞秀的文坛
第一节 论语派与“小品年”
第二节 丰子恺
第三节 “汉园”三诗人
第四节 臧克家与艾青
第五节 孙毓棠与“读诗会”
第六节 李劫人与“大河小说”
第七节 呈多元发展趋势的台湾新文学
第四编 中国现代文学新的聚合与分化(1937—1949)
第十七章本期文坛变化
第一节 抗战初期的文坛情势
第二节 走向文化综合与文学的新超越
第三节 两种对立文艺政策的确立与文学界的新形势
第十八章国统区文学
第一节 胡风与七月派
第二节路翎
第三节 徐讦与无名氏
第四节 穆旦与九叶派诗人
第五节 战时与战后的剧坛
第六节 夏衍与阳翰笙
第七节 李健吾与吴祖光
第八节 陈铨
第十九章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民歌体长诗及新歌剧创作
第三节 赵树理与山药蛋派
第四节 孙犁与荷花淀派
第二十章沦陷区文学
第一节 “孤岛”和上海沦陷区文学
第二节 钱钟书与杨绛
第三节 张爱玲与苏青
第四节 东北沦陷区文学
第五节 华北沦陷区文学
第二十一章本时期的台湾文学
第一节 台湾文学的重挫及战后与大陆文学的汇流
第二节 杨逵与吴浊流
第二十二章迟出的香港新文学
第一节 香港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二节 侣伦等创作的香港本土性
第三节 战后初期的香港文学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