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当代社会哲学引论--唯物史观与转型发展》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9787567111394
  • 61684
  • 2014年1月
  • B0
内容简介
如何解答“两转”“五化”提出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课题,学界和理论界都试图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回答。本书基于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借鉴国内外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和实践,从三个维度,即转型发展论、转型价值博弈论和转型制度论,阐释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理论反思的范式和制度变迁的路径。
目录
导论
  一、为什么是发展?为什么是现代化?
  二、为什么是新发展观?为什么是社会哲学?
  三、转型发展:建构主义或结构主义
上编 转变变迁论
 第一章 实践与“广义历史唯物论”
  一、重读“文本历史唯物论”
  二、当代唯物史观的“创新原理”
  三、理论创新模式的解释张力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三维模式”
  一、马克思西方社会发展的“更替模式”
  二、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的“跨越模式”
  三、马克思欧美转型发展的“变迁模式”
 第三章 “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
  一、“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的“对话”
  二、《资本论》第三卷“股份生产方式”改造的构想‘
  三、“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的变迁
  四、中国小康社会结构整合的构想
 第四章 实践模式与社会发展历时形态
  一、实践模式的结构:生产与交往
  二、实践模式的“逻辑一历史”前提
  三、劳力经济模式:劳动力与产权制度
  四、资源经济模式:从“资本”到“社会”
  五、知识经济模式:“知识决定未来”
 第五章 “企业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制度变迁与中国企业定位的分析
  二、中国企业制度变迁的社会学考察
  三、企业制度变迁诱致社会结构转型
 第六章 “单位制度”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民生社会:权利平等、正义优先
  二、“两位一体”:“企国同构”的“单位制度”(1949—1978)
  三、“三位一体”:从“市民制度”到“企群分立”(1978—2003)
  四、“四位一体”:历史优先还是价值超越?(2003—2008)
 第七章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与社会结构转型
  一、现代社会管理的“思想路线图”
  二、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思想原则
  三、社会管理基本问题及其主体结构分析
 第八章 当代唯物史观的本体论转向
  一、和谐论:当代唯物史观本体论的创新
  二、社会论:当代唯物史观本体结构的创新
  三、人本论:当代唯物史观本体范式的创新
  四、分享论:当代唯物史观价值模式的创新
 第九章 社会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一、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产业结构转型
  二、后现代转向:利奥塔、鲍德里亚与詹明信
  三、解构之超越:唯物史观的实践建构
中编 转型博弈论
 第十章 人性模式:哲学与经济学比较分析
  一、何谓“现实人”模式
  二、人性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
  三、人学:人性模式创新的分析构架
 第十一章 社会转型与人的“实现形式”
  一、转型期人的生产交往关系变迁
  二、转型期人的“实现形式”变迁
  三、转型期人多向度的“实现形式”
 第十二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选择的“悖论命题”
  一、“经济人”还是“道德人”?
  二、生产主义文化还是消费主义文化?
  三、短缺伦理还是致富伦理?
  四、“事实存在”还是“真实存在”?
 第十三章 “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价值论阐释
  一、“囚徒困境”与道德选择策略
  二、道德选择对策的价值论分析
  三、群体与个体:二元结构的价值整合
 第十四章 价值“择优博弈”与理想信念整合
  一、理想信念“生产”与择优博弈
  二、价值择优博弈的目标定位
  三、价值择优博弈的整合功能
 第十五章 理想信念机制与价值模式变迁
  一、理想信念与“相信机制”
  二、理想信念价值模式的变迁
  三、转型期理想信念的功能分析
 第十六章 意识形态新视阈:超越新制度主义
  一、意识形态的边界及其价值系统
  二、意识形态在制度变迁中的功能
  三、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视阈
 第十七章 意识形态功能及其弱化的道德风险
  一、意识形态“制度功能”的分析
  二、意识形态弱化的“道德风险”
  三、意识形态在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功能
 第十八章 跨文化管理的价值分析与整合
  一、管理文化模式:机制与功能
  二、西方管理文化模式的价值观
  三、中国管理文化模式的价值观
  四、跨文化管理差异比较的整合模式
下编 转型制度论
 第十九章 “制度是交往的产物”
  一、制度本质认识的三维尺度
  二、人性诸假设与制度行为
  三、“制度人”:韦伯与威廉姆森
 第二十章 制度起源论:技术、交往与秩序
  一、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产权制度起源论
  二、诺思的产权制度起源论
  三、哈耶克的制度认识论:知识与秩序
  四、埃格特森的制度博弈论
 第二十一章 制度资本的结构与功能
  一、信念与制度资本的再生产
  二、制度结构及其“经济一社会”功能
 第二十二章 集体行动与国家制度行为
  一、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二、诺思:国家制度行为的分析
 第二十三章 产权与制度的变迁形式
  一、产权变迁:外部收益内部化
  二、诱致性制度变迁
  三、强制性制度变迁
 第二十四章 制度创新模型:诺思与布罗姆利
  一、制度创新的诺思模型
  二、制度变迁的布罗姆利模型
 第二十五章 “内部人控制”与激励制度创新
  一、“两权分离”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传统公有制代理机制的效率分析
  三、改革试点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四、组织激励方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十六章 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当代视阈
  一、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分析构架
  二、马克思制度变迁史的结构分析
  三、马克思制度变迁维度的创新构想
附录
 现代的,太现代的!——模仿解构主义“书写”的一篇习作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