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获奖信息: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一批)  

以下为《中医诊断学(第二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9787801563101
  • 156380
  • 0049153677-7
  • 2013年1月
  • 医学
  • 中医学
  • R241
  • 中医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中医诊断学要主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诊灶部分包括望、闻、问、切四诊,辨证部分包括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脏腑辨证等。附原文选录,仅作为教学的参考。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使学习者熟悉中医诊断的含义与内容,症、病、症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中医诊断的原理和原则;掌握问、望、闻、切四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八纲、病性、脏腑等辨证的基本内容及辨证统一体系;熟悉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主症诊断,证侯诊断,疾病诊病诊断的思路,病案书写的内容、格式和要求。
目录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诊法
    (二)诊病
    (三)辨证
    (四)病历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诊法合参
    (三)病证结合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熟悉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不断进行临床实践
    (三)注意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篇  诊法
第一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
    五、问耳目
    六、问睡眠
    七、问饮食口味
    八、问二便
    九、问经带
    十、问男子
第二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第三节  望排出物
    一、望痰涕
    二、望涎唾
    三、望呕吐物
    四、望二便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一、正常小儿指纹
  二、病理小儿指纹
第三章 舌诊
  第一节 舌诊概说
   一、舌的形态结构
   二、舌诊原理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第二节  望舌质
    一、舌色
    二、舌形
    三、舌态
    四、舌下络脉
  第三节 望舌苔
    一、苔质
    二、苔色
  第四节  舌象分析与舌诊意义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附一 危重舌象的诊法
     附二 临床常见舌象及主病
第四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声音
    二、语言
    三、呼吸
    四、咳嗽
    五、心音
    六、胃肠异常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病室气味
第五章 脉诊
  第一节 诊脉概述
    一、脉诊原理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方法
    四、脉象要素
  第二节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第三节 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脉
    二、脉象鉴别
    三、相兼脉
    四、真脏脉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
   二、脉诊的意义
第六章 按诊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体位
  二、按诊的手法
   三、按诊注意事项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
  一、按胸胁
  二、按脘腹
  三、按肌肤
  四、按手足
  五、按腧穴
中篇 辨证
第七章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二、证候错杂
    三、证候真假
    四、证候转化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第八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辨六淫证候
    一、风淫证
    二、寒淫证
    三、暑淫证
    四、湿淫证
    五、燥淫证
    六、火热证
  第二节 辨阴阳虚损证候
    一、阳虚证
    二、阴虚证
    三、亡阳证
    四、亡阴证
  第三节 辨气血证候
    一、气虚类证
    二、血虚类证
    三、气滞类证
    四、血瘀证
    五、血热证
    六、血寒证
    七、气血同病证类
  第四节 辨津液证候
    一、痰证
    二、饮证
   三、水停证
   四、津液亏虚证
  第五节 辨情志证候
   一、喜证
   二、怒证
   三、思证
   四、忧证
   五、悲证
   六、恐证
   七、惊证
第九章 脏腑辨证
  第一节 辨心痛证候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第二节 辨肺病证候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七、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风水相搏证
  第三节 辨脾病证候
    一、脾气虚证一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寒湿困脾证
    六、湿热蕴脾证
  第四节 辨肝病证候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滞肝脉证
  第五节 辨肾病证候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一、胃气虚证
    二、胃阳虚证
    三、胃阴虚证
    四、胃热炽盛证
    五、寒饮停胃证
    六、寒滞胃肠证
    七、食滞胃肠证
    八、胃肠气滞证
    九、虫积肠道证
    十、肠热腑实证
    十一、肠燥津亏证
    十二、肠道湿热证
    十三、膀胱湿热证
    十四、胆郁痰扰证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气血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气虚证
    八、肺肾阴虚证
    九、肝火犯肺证
    十、肝胆湿热证
    十一、肝胃不和证
    十二、肝郁脾虚证
    十三、肝肾阴虚证
    十四、脾肾阳虚证
第十章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
   一、辨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二)阳明病证
    (三)少阳病证
    (四)太阴病证
    (五)少阴病证
    (六)厥阴病证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一、辨卫气营血证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
  一、辨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二)中焦病证
    (三)下焦病证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
   一、辨十二经脉病证
   二、辨奇经八脉病证
下篇 诊断综合运用
第十一章 诊断思路与方法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一、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
  第二节 诊断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常用的诊断思维方法
   二、诊断的思维线索
  第三节 主症诊断思路
   一、主症的诊断意义
   二、确定主症的方法
   三、围绕主症进行询查
   四、围绕主症进行诊病
   五、围绕主症进行辨证
  第四节 证候诊断思路
    一、辨证诸法的关系与特点
    二、辨证的统一体系
    三、证候诊断的要求
  第五节 疾病诊断思路
  一、疾病诊断的意义
  二、疾病诊断的一般途径
    三、疾病分类的诊断意义
    四、疾病命名的诊断意义
第十二章 病历书写与要求
  第一节 病的内容和要求
    一、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重点内容
  第二节  中医病历书写格式
   一、入院记录
   二、门(急)诊病历示例
附篇 原文选录
 附一 绪论
   一、诊断的内容与意义
   二、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三、中医诊断的要求
 附二  问诊
  一、问诊的意义与内容
   二、问症辨证
 附三 望诊
    一、全身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望排出物
    四、望小儿指纹
 附四 舌诊
    一、舌诊概说
    二、望舌质
    三、望舌苔
 附五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