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05-07-1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文学批评导引》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71860
  • 1
  • 165116
  • 0041153010-8
  • 平装
  • 16开
  • 2005-07-15
  • 410
  • 342
  • 文学
  • 中国语言文学
内容简介

  本书和《文学欣赏版》、《文学理论导刊》、《文学发展论》共同组成一套以大学中文系本科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文艺学系列教材。本书系统讲授当代文学批评观念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文学批评的历史、文学批评方法论,文学批评的写作。讲述了文学批评的性质、历史和功能,社会历史批评、印象批评、心理批评、文体学批评、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七种批评方法的理论观点、基本特征和分析步骤,结合教学还批评主体、写作技巧及批评文本样式。本教材突出当代性、对话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广泛吸收中外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理论成果,及时追踪和反映当前文学批评的新发展;同时以开放的文学观念和批评观念,评述不同的批评方法,并通过展示各批评方法的操作层面,有效地指导批评者的实践活动。
  本书适合作大学中文系本科选修课教材,也可作研究生学位课教材。
目录

 绪论 文学批评的性质
  一、文学批评的思维性质
  二、文学批评的两个基本侧面
 第一部分 文学批评的历史和功能
  第一章 文学批评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与现实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第二节 西方古代文学批评
   第三节 20世纪文学批评的范式与转换
    一、20世纪文学批评的哲学背景
    二、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世纪特征
  第二章 文学批评的功能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二、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二、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二、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第二部分 文学批评方法论
  第三章 社会历史批评
   第一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发展历史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滥觞
    二、西方社会学批评
    三、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
    四、社会历史批评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二、社会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的操作方法
    一、阐释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考察作家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
    三、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社会历史批评评述
    一、社会历史批评的局限与庸俗社会学
    二、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三、开放的社会历史批评
  第四章 印象批评
   第一节 印象批评概述
    一、西方印象批评
    二、中国传统印象式批评
    三、印象批评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节 印象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
    二、强调批评过程中的印象和直觉
    三、突出批评的审美特性
   第三节 印象批评之应用
    一、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
    二、中国印象批评举隅
   第四节 印象批评评述
    一、印象批评的特色
    二、印象批评的局限
    三、印象批评与当今文学批评的建设
  第五章 心理批评
   第一节 心理批评概述
    一、心理批评的对象及视阈
    二、心理批评的滥觞
    三、现代心理批评浪潮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心理批评的理论资源
    一、冯特:内部经验与文学
    二、詹姆斯:意识流与文学
    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与文学
    四、荣格:原始意象与文学
    五、拉康:结构精神分析与文学
    六、阿恩海姆:格式塔与文学
   第三节 心理批评的途径、方法与形态
    一、科学的途径与人文的途径
    二、心理批评的主要方法
    三、心理批评的形态
   第四节 心理批评的前景
    一、心理学的当代境遇与心理批评
    二、用批评家的心灵触碰人类的、时代的大问题
  第六章 文体学批评
   第一节 文体学批评概述
    一、中国古代文体学批评
    二、西方古代文体学批评
    三、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文体学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以语言分析为本体
    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强调客观性、实证性
   第三节 文体学批评的操作方法
    一、语音及其变异分析
    二、词汇及其变异分析
    三、句法及其变异分析
    四、篇章及其变异分析
    五、语域及其变异分析
    六、书写及其变异分析
   第四节 文体学批评评述
  第七章 文本批评
   第一节 文本批评概述
    一、俄国形式主义述略
    二、新批评述略
    三、结构主义批评述略
    四、解构主义批评述略
   第二节 文本批评的理论特征与关键词
    一、推崇文学文本的独立自主性
    二、突出语言的本体论地位
    三、文本批评的关键词
   第三节 文本批评的运作方式
    一、诗歌分析与细读法
    二、叙事文分析
    三、解构文本
   第四节 深刻的片面
    一、文本批评的价值
    二、文本批评的内在矛盾
  第八章 性别批评
   第一节 性别批评概述
    一、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
    二、西方性别批评主要流派
   第二节 性别批评的理论特征
    一、政治倾向性
    二、否定的悖论
   第三节 性别批评的内容与范围
    一、性别批评作为文学批评
    二、性别批评作为文化批评
   第四节 性别批评在本土化进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
    二、意识形态背景的差异
    三、学术背景的差异
  第九章 文化批评
   第一节 文化批评概述
    一、文化批评界定
    二、文化批评的主要类别
    三、文化批评的批评理念
   第二节 文化批评的理论特征和关键词
    一、文化工业
    二、大众传媒
    三、话语和文化霸权
    四、大众文化
    五、身体
    六、图像
   第三节 文化批评的操作方法和批评实例
   第四节 文化批评评述
 第三部分 文学批评的写作
  第十章 文学批评的主体因素
   第一节 批评主体的心理结构
    一、批评主体的感知力
    二、批评主体的想象力
    三、批评主体的创造力
   第二节 批评主体的智能结构
    一、批评主体的知识结构
    二、批评家的修养
   第三节 批评主体的建设与批评活动
    一、经验积累与材料搜集
    二、情感积蓄与批评冲动
    三、社会环境与批评条件
  第十一章 文学批评写作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
    一、细读和感受
    二、选题、立意和运思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
    一、复述
    二、描述和论证
    三、文字与结构
  第十二章 学批评文本
   第一节 文学批评文章的分类
    一、论著体文学批评
    二、随笔体文学评论
    三、对话体文学评论
    四、书写体方学评论
    五、序跋体文学体论
   第二节 文学批评文章的语言表达方式
  结语 文学批评的未来
  附录:关键词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