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23-1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获奖信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以下为《草地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试读
  • 科学出版社
  • 9787508863139
  • 1版
  • 498875
  • 圆脊精装
  • 2023-11
  • 农林牧渔大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草地农业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并列举了典型案例。全书包括4部分、26章。第1部分为草地农业的概论,包括第1~4章,分别介绍了草地农业的定义、基本条件、特征、回顾与展望、结构与生产调控、系统耦合与区划。第2部分为草地农业的支撑与保障体系,包括第5~7章,分别介绍了科技、教育和文化,草地监测与评价,有害生物防治。第3部分为草地农业4个生产层的原理与技术,包括第8~18章,分别介绍了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生产现状、调控途径及展望。第4部分为我国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包括第19~26 章,分别介绍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北天然草原区、青藏高原区、农牧交错区、黄淮海农区、南方地区6个生态区和林下草地农业及草坪业2个产业。
本书可供草地农业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上卷】
第1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1.1 草地农业的定义 1
1.1.2 草地农业的基本条件 3
1.2 草地农业的特征 4
1.2.1 4个生产层是草地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 4
1.2.2 系统耦合是提高草地农业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6
1.2.3 生态生产力是衡量草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尺度 7
1.3 草地农业的回顾与展望 8
1.3.1 草地农业的回顾 8
1.3.2 草地农业的发展 11
第2章 草地农业系统的结构与生产调控 14
2.1 引言 14
2.2 4个生产层的结构及其调控 15
2.2.1 4个生产层的产业结构 15
2.2.2 调控生物多样性 18
2.2.3 合理利用放牧地 21
2.2.4 科学管理草地有害生物 24
2.3 前植物生产层及其调控 27
2.3.1 生产类型 27
2.3.2 生产现状 28
2.3.3 调控途径 33
2.4 植物生产层及其调控 34
2.4.1 生产类型 35
2.4.2 生产现状 36
2.4.3 调控途径 38
2.5 动物生产层及其调控 43
2.5.1 生产类型 43
2.5.2 生产现状 45
2.5.3 调控途径 50
2.6 后生物生产层及其调控 54
2.6.1 生产类型 54
2.6.2 生产现状 55
2.6.3 调控途径 60
第3章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 63
3.1 引言 63
3.1.1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主要依据 63
3.1.2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主要类型 67
3.1.3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主要效应 70
3.2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模式与优化调控 72
3.2.1 世界主要的草地农业系统 72
3.2.2 我国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主要模式 78
3.2.3 草地农业系统耦合的优化调控 80
第4章 草地农业区划 83
4.1 引言 83
4.1.1 国内外农业区划理论研究概述 83
4.1.2 农业功能区划概述 86
4.1.3 农业区划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在草地农业区划中的应用价值 87
4.2 草地农业生态经济区划 90
4.2.1 草地农业生态经济区划的划分原则与一级区 90
4.2.2 草地农业发展区划 96
4.2.3 草地畜牧业区划布局 98
4.3 牧草种植区划与种子生产区划 101
4.3.1 牧草种植区划 101
4.3.2 牧草种子生产区划 103
4.3.3 苜蓿种植区划 105

第5章 草地农业科技、教育和文化 107
5.1 引言 107
5.1.1 发展科技创新的草地农业 107
5.1.2 发展现代草业教育 108
5.1.3 发展文化传承的草地农业 108
5.2 草地农业科技 109
5.2.1 我国草地农业科技的发展历史 109
5.2.2 草地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11
5.3 草业教育 119
5.3.1 我国草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119
5.3.2 我国草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22
5.4 草地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对策与建议 124
5.4.1 加强重大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124
5.4.2 促进草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125
5.4.3 加强高新草地农业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125
5.4.4 优化人才结构、加强队伍建设 126
5.5 草原文化 127
5.5.1 历史传承 127
5.5.2 创新发展 129
第6章 草地监测与评价的原理与技术 132
6.1 引言 132
6.1.1 草地监测与评价的内涵 132
6.1.2 草地监测与评价的研究简史和现状 133
6.1.3 草地监测与评价的主要内容 135
6.2 草地监测的基本原理 136
6.2.1 影响草地特征和分布的自然条件 136
6.2.2 草地的分布和分类 138
6.2.3 生态演替理论 138
6.2.4 空间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理论 139
6.2.5 等级理论 141
6.3 草地监测与评价技术 142
6.3.1 草地地面监测与评价技术 142
6.3.2 草地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 145
6.3.3 草原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 153
6.3.4 无人机和高光谱草地监测与评价 160
6.4 展望 162
6.4.1 长期固定样地(生态站)草地监测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62
6.4.2 草地遥感监测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63
6.4.3 深度学习在草地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和展望 164
6.4.4 大数据在草地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和展望 166
第7章 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技术 168
7.1 引言 168
7.1.1 草地有害生物的重要性 168
7.1.2 有害生物的种类与分布现状 169
7.1.3 有害生物造成的损失及其危害 175
7.2 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 178
7.2.1 生态学原理 179
7.2.2 生物学原理 181
7.2.3 经济学原理 182
7.3 草地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 183
7.3.1 有害生物诊断技术 183
7.3.2 有害生物监测与预警技术 185
7.3.3 有害生物治理技术 186
7.3.4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190
7.4 展望 193
7.4.1 辩证认识草地有害生物 193
7.4.2 全面启动草地有害生物普查 194
7.4.3 加强草地有害生物信息化管理 194
7.4.4 构建草地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网络 195
7.4.5 加强草地有害生物基础研究,积极构建草地植保研究体系 196
7.4.6 构建草地有害生物系统综合治理体系 197
7.4.7 建立有害生物治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评价体系 198
7.4.8 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198
7.4.9 加强能力和制度建设 199
第8章 草坪建植工程的原理与技术 200
8.1 引言 200
8.1.1 草坪建植工程概念 200
8.1.2 草坪建植工程类型与特点 200
8.2 草坪建植工程原理 203
8.2.1 草坪植物配置原则 203
8.2.2 草坪植物配置方法 205
8.2.3 草坪与景观搭配技术要点 206
8.3 草坪建植工程技术 207
8.3.1 运动场草坪建植工程 207
8.3.2 运动场草坪建植技术 208
8.3.3 城市绿地草坪建植技术 219
8.3.4 裸露坡面草坪建植技术 223
8.4 展望 231
8.4.1 运动场草坪建植 231
8.4.2 城市绿地草坪建植 232
8.4.3 裸露坡面草坪建植 233
第9章 草地自然保护地建设原理与技术 234
9.1 引言 234
9.1.1 新时期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 235
9.1.2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主体 236
9.1.3 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基础 237
9.1.4 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补充 237
9.1.5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草地自然保护地体系 238
9.2 草地自然资源保护与草地多功能性 239
9.2.1 我国草地自然保护地建设理念、目标与建设路径 239
9.2.2 草地的多功能属性 241
9.2.3 草地多功能的实现途径 245
9.3 草地自然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 246
9.3.1 草地自然资源管理监测技术 246
9.3.2 草地自然资源管理评估技术 250
9.3.3 草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255
9.4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草地自然保护地管理与实践 259
9.4.1 国家公园发展历程及特征 259
9.4.2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自然保护的实践 263
9.4.3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草地自然保护途径 265
9.4.4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保护成效及建议 267

第10章 草原旅游的原理与技术模式 269
10.1 引言 269
10.1.1 草原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270
10.1.2 草原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73
10.2 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与原理 275
10.2.1 我国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 275
10.2.2 草原旅游资源开发的原理 276
10.3 草原旅游发展的主要技术模式 279
10.3.1 山地草原观光旅游模式 279
10.3.2 农牧交错带草原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 281
10.3.3 平原牧区草原休闲和民族风情旅游发展模式 283
10.3.4 高寒草原观光和民族风情旅游发展模式 284
10.4 草原旅游的实践与展望 287
10.4.1 我国草原旅游发展模式应用 287
10.4.2 我国草原旅游的发展趋势 293
第11章 栽培草地建植与管理的原理与技术 295
11.1 引言 295
11.1.1 栽培草地概念及重要性 295
11.1.2 我国栽培草地生产现状 296
11.2 牧草栽培的原理 298
11.2.1 生态适应性原理 298
11.2.2 营养体适时收获原理 299
11.2.3 种群密度调控原理 299
11.2.4 牧草间作、混作原理 300
11.2.5 草田轮作原理 302
11.2.6 水肥利用最大效率期原理 303
11.3 栽培草地生产技术 304
11.3.1 建植技术 304
11.3.2 栽培草地管理技术 314
11.3.3 刈割技术 317
11.4 展望 319
11.4.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我国栽培草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19
11.4.2 未来草产业分析 320
第12章 种子生产的原理与技术 322
12.1 引言 322
12.1.1 牧草种子生产的重要性和作用 323
12.1.2 我国牧草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 324
12.1.3 国内外牧草种子生产发展与现状 325
12.1.4 种子生产理论研究进展与现状 327
12.2 种子产量形成原理 330
12.2.1 种子发育生理 330
12.2.2 种子产量组分 332
12.2.3 种子产量类型 334
12.2.4 种子生产的气候条件要求 335
12.3 种子生产田间管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337
12.3.1 种子田密度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 337
12.3.2 种子田田间管理技术研究与实践 339
12.4 展望 344
12.4.1 牧草种子产量形成机理研究展望 345
12.4.2 不同地域牧草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346
12.4.3 专业化种子生产技术的集成与配套 347
第13章 种子质量控制的原理与技术 350
13.1 引言 350
13.2 种子认证和质量检验的原理 353
13.2.1 种子认证的原理 353
13.2.2 种子质量检验的原理 354
13.3 种子认证和质量检验技术 360
13.3.1 种子认证的环节和技术 360
13.3.2 种子质量检验关键技术 365
13.4 种子立法 374
13.4.1 概述 374
13.4.2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的法律法规 375
13.5 展望 376
参考文献 377
索引 409

【下卷】
第14章 草地放牧利用的原理与技术 417
14.1 引言 417
14.2 放牧理论 419
14.2.1 采食理论 419
14.2.2 平衡和非平衡理论 421
14.2.3 最优放牧假说 423
14.2.4 载畜率理论 426
14.3 放牧技术 428
14.3.1 放牧家畜数量 428
14.3.2 放牧季节 430
14.3.3 放牧制度 431
14.3.4 家畜混合放牧 438
14.3.5 家畜分布 438
14.4 展望 440
第15章 草地改良的原理与技术 442
15.1 引言 442
15.2 草地恢复改良原理 442
15.2.1 土壤养分与微生物互作原理 443
15.2.2 草地补播空斑原理 444
15.2.3 植物-土壤反馈机制 447
15.2.4 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理论 448
15.3 草地改良技术 451
15.3.1 草地施肥与灌溉技术 451
15.3.2 划破草皮、深松和浅耕翻技术 454
15.3.3 草地免耕补播技术 456
15.4 展望 459
第16章 作物-家畜生产系统的管理与技术 461
16.1 引言 461
16.2 家畜生产的理论与原理 461
16.2.1 营养素在家畜体内的转化原理 462
16.2.2 家畜采食调控原理 470
16.2.3 饲料营养价值评价原理 471
16.2.4 家畜生产力的评价 473
16.2.5 家畜的选种 475
16.2.6 杂种优势理论 476
16.2.7 家畜繁殖调控理论 478
16.2.8 家畜配子与胚胎冷冻保存原理 481
16.3 家畜生产技术 482
16.3.1 家畜的营养调控技术 482
16.3.2 家畜的品种和遗传改良技术 493
16.3.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 495
16.3.4 家畜杂种优势利用技术 497
16.3.5 家畜繁殖调控技术 500
16.4 展望 505
第17章 草产品加工的原理与技术 507
17.1 引言 507
17.1.1 草产品的概念 507
17.1.2 我国草产品加工产业现状 507
17.2 草产品加工原理 509
17.2.1 牧草原料收获原理 509
17.2.2 干草调制加工原理 510
17.2.3 青贮饲料调制加工原理 511
17.2.4 成型草产品调制加工原理 512
17.2.5 饲草型TM
调制加工原理 513
17.3 草产品加工技术 514
17.3.1 干草加工技术 514
17.3.2 青贮饲料加工技术 519
17.3.3 成型草产品加工技术 521
17.3.4 饲草型TM
加工技术 527
17.4 展望 530
17.4.1 创新和研发草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 530
17.4.2 开发多元化草产品,对接市场需求 531
17.4.3 建立健全草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 531
第18章 草地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技术 532
18.1 引言 532
18.1.1 草地农业经济的概念和范畴 532
18.1.2 草地农业经济的结构和规模 533
18.1.3 草地农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535
18.1.4 草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536
18.2 草地农业经济管理的原理与应用 536
18.2.1 产权经济理论 537
18.2.2 规模经济和产业化理论 538
18.2.3 适应性管理理论 540
18.3 草地农业经济管理分析方法与技术 542
18.3.1 草地农业系统生产率分析 543
18.3.2 草地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效益评价 545
18.3.3 草地农业经济系统价值评价 545
18.4 牧户经营行为决策分析 547
18.4.1 牧户经营系统发展历程 547
18.4.2 牧户生产经营行为决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49
18.4.3 牧户心理载畜率与超载过牧及草地退化 550
18.4.4 牧户经营系统的效率分析和现代化发展趋势 553
18.5 展望 555
18.5.1 草地农业是朝阳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556
18.5.2 草地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加速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557
18.5.3 加速草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559
第19章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560
19.1 区域概况 560
19.1.1 区域范围和区域特点 560
19.1.2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61
19.1.3 区域草地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563
19.2 发展模式与技术 564
19.2.1 退化草原低扰动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 564
19.2.2 沙地生态治理和复合利用模式与技术 567
19.2.3 分区施策保护和建设草原的模式与技术 568
19.2.4 节水灌溉和混作草地划区轮牧技术 570
19.2.5 信息技术在生态修复、牧场管理和草产品市场中的应用 571
19.3 典型案例 573
19.3.1 内蒙古四子王旗划区轮牧减畜增效模式案例 573
19.3.2 浑善达克沙地生态修复和合理利用模式案例 576
19.3.3 甘肃定西草地农业发展案例 577
19.3.4 宁夏盐池草地农业发展案例 579
19.3.5 新疆天山北坡昌吉市、呼图壁县草地农业发展案例 582
第20章 东北天然草原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585
20.1 区域概况 585
20.1.1 区域的自然条件特征 586
20.1.2 区域农业及草原利用情况 587
20.2 草地利用管理的理论与技术 592
20.2.1 天然草原管理的理论及技术 592
20.2.2 人工草地建设的理论及技术 595
20.3 利用模式 600
20.3.1 天然草原的利用 600
20.3.2 人工草地的管理利用 605
20.3.3 饲草的综合利用 608
20.4 典型案例 611
20.4.1 黑龙江省“绿色草原牧场”发展苜蓿种植的模式 612
20.4.2 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合作牧场的建设 615
第21章 青藏高原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619
21.1 区域概况 619
21.1.1 区域范围 620
21.1.2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现状 620
21.1.3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621
21.1.4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原理与途径 624
21.2 技术途径和模式 627
21.2.1 天然草原合理利用 627
21.2.2 牧草种植和加工 630
21.2.3 放牧家畜营养均衡养殖 636
21.2.4 发展模式 640
21.3 典型案例 645
21.3.1 家庭联营牧场草地农业(牦牛)发展典型案例 645
21.3.2 股份制合作社草地农业(藏羊)发展典型案例 646
21.3.3 规模化、集约化草地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648
21.3.4 公司+基地+牧户土地流转草地农业发展典型案例 649
21.3.5 草地农业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典型案例 650
第22章 农牧交错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652
22.1 区域概况 652
22.1.1 农牧交错区范围 652
22.1.2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概况 656
22.1.3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657
22.2 发展模式 659
22.2.1 北方天然草原-栽培草地-生态养殖发展模式 659
22.2.2 西南川滇草原旅游+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660
22.2.3 西北干旱区山地天然草原-绿洲栽培草地-荒漠保护生态发展模式 662
22.3 典型案例 664
22.3.1 山西朔州草地农业发展案例 664
22.3.2 川西北农牧业与生态旅游耦合发展案例 668
22.3.3 宁夏南部草地农业发展案例 672
第23章 黄淮海农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677
23.1 区域概况 677
23.1.1 区域范围和区域特点 677
23.1.2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概况 678
23.1.3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687
23.2 发展模式 691
23.2.1 草畜结合循环草地农业模式 692
23.2.2 粮草轮作模式 695
23.2.3 麦田冬季放牧模式 697
23.3 典型案例 698
23.3.1 草畜结合-粪便还田循环草地农业典型案例 698
23.3.2 粮草轮作典型案例 700
23.3.3 麦田冬季放牧种养结合典型案例 703
第24章 南方地区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705
24.1 区域概况 705
24.1.1 区域范围和区域特点 705
24.1.2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概况 707
24.1.3 区域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战略方向 711
24.2 发展模式 716
24.2.1 草田轮作高效养殖发展模式 716
24.2.2 一年生饲草轮作集约养殖发展模式 718
24.2.3 杂交狼尾草-舍饲养牛发展模式 721
24.2.4 多年生混作草地放牧饲养发展模式 723
24.3 典型案例 726
24.3.1 四川省洪雅县瑞志种植专业合作社草地农业系统案例 726
24.3.2 云南寻甸草地畜牧业发展案例 728
24.3.3 福建牧草-奶牛-沼气循环农业发展案例 736
24.3.4 晴隆石漠化地区草牧业发展案例 739
24.3.5 贵州饲草集约化生产农牧业发展案例 744
第25章 林下草地农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747
25.1 林下草地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现状和前景 747
25.1.1 林下草地农业发展的区域特点 747
25.1.2 林下草地农业的发展现状 749
25.1.3 我国林下草地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前景 751
25.2 发展模式 753
25.2.1 果园生草观光采摘和绿肥增效模式 753
25.2.2 林间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模式 756
25.2.3 林间草地放牧利用模式 757
25.2.4 林-草-畜禽生态种养结合发展模式 759
25.2.5 林下中草药生态种植模式 765
25.3 典型案例 766
25.3.1 陕西千阳矮砧密植苹果园生草-绿肥增效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 766
25.3.2 河北晋州果品生产-绿肥-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的综合发展模式的
典型案例 767
25.3.3 北京顺义林-草-鸡生态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 768
25.3.4 福建建宁林-草-羊种养结合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 771
第26章 草坪业发展模式与案例 774
26.1 引言 774
26.1.1 草坪及草坪业 774
26.1.2 我国草坪业的发展概况 775
26.1.3 草坪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战略方向 778
26.2 发展模式 780
26.2.1 结缕草种子生产模式 780
26.2.2 无土基质草毯生产模式 782
26.2.3 足球小镇经营模式 785
26.2.4 生态高尔夫球场模式 787
26.3 典型案例 789
26.3.1 江苏句容市后白镇草坪产业案例 789
26.3.2 广东五华足球小镇产业模式 791
26.3.3 海南观澜湖高尔夫球场建设模式 794
参考文献 797
索引 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