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 #

出版时间:2016-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获奖信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以下为《微生物学(第8版)(附数字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44957
  • 8版
  • 195141
  • 46243607-2
  • 平装
  • 异16开
  • 2016-01
  • 800
  • 467
  • 理学
  • 生物学
  • Q93
  • 生物科学、农林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iCourse·教材。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多位微生物学专家共同完成。全书分15 章,内容包括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病毒的分离、鉴定、特性、感染及其控制,微生物的基因组、遗传规律与特性,微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微生物的生态、进化、系统发育、分类鉴定及物种的多样性,微生物的感染与免疫以及微生物生物技术与产品等。本版是2009 年出版的《微生物学》(彩版)的全面校正、修订和更新。

本书适合理、工、农、林、医各类高等院校和师范院校生命科学领域本科生、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其他生物科技人员参考。

目录

 前辅文
 第1 章 绪论
  一、微生物和你
  二、微生物学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四、20 世纪的微生物学
  五、21 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第2 章 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
   一、无菌技术
   二、用固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三、用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五、选择培养分离
   六、微生物的保藏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第三节 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一、细菌和古菌
   二、真菌
   三、藻类
   四、原生动物
 第3 章 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原核微生物
   一、细胞壁
   二、细胞壁以内的构造
   三、细胞壁以外的构造
  第二节 真核微生物
   一、细胞壁
   二、鞭毛与纤毛
   三、细胞质膜
   四、细胞核
   五、细胞质和细胞器
 第4 章 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第二节 培养基
   一、配制培养基的原则
   二、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
  第三节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
   一、扩散
   二、促进扩散
   三、主动运输
   四、膜泡运输
 第5 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一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二、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三、能量转换
  第二节 耗能代谢
   一、细胞物质的合成
   二、其他耗能反应:运动、运输和生物发光
  第三节 微生物代谢的调节
   一、酶活性调节
   二、分支合成途径调节
  第四节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一、次级代谢与次级代谢产物
   二、次级代谢的调节
 第6 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一节 细菌的个体生长
   一、染色体DNA 的复制和分离
   二、细胞壁扩增
   三、细菌的分裂与调节
  第二节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一、 计数法
   二、 重量法
   三、 生理指标法
  第三节 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一、生长的规律
   二、生长的数学模型
   三、连续培养
  第四节 真菌的生长繁殖
   一、丝状真菌的生长繁殖
   二、酵母菌的生长繁殖
  第五节 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 营养物质
   二、 水活度
   三、温度
   四、pH
   五、 氧
  第六节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控制
   一、控制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二、控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
 第7 章 病毒
  第一节 概述
   一、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二、病毒的宿主范围
   三、病毒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节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病毒的分离与纯化
   二、病毒的测定
   三、病毒的鉴定
  第三节 毒粒的性质
   一、毒粒的形态结构
   二、毒粒的化学组成
  第四节 病毒的复制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二、病毒感染的起始
   三、病毒大分子的合成
   四、病毒的装配与释放
  第五节 病毒的非增殖性感染
   一、非增殖性感染的类型
   二、缺损病毒
  第六节 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一、噬菌体感染对原核细胞的影响
   二、病毒感染对真核细胞的影响
   三、机体的病毒感染
  第七节 亚病毒因子
   一、类病毒
   二、卫星病毒
   三、 卫星核酸
   四、朊病毒
  第八节 病毒举例
   一、人免疫缺陷病毒
   二、SARS 冠状病毒
   三、禽流感病毒
   四、肝炎病毒
 第8 章 微生物遗传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DNA 作为遗传物质
   二、RNA 作为遗传物质
   三、朊病毒的发现和思考
  第二节 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
   一、大肠杆菌的基因组
   二、酿酒酵母的基因组
   三、詹氏甲烷球菌的基因组
   四、泛基因组
   五、宏基因组及宏基因组学
  第三节 质粒和转座因子
   一、质粒的分子结构
   二、质粒的主要类型
   三、质粒的不亲和性
   四、转座因子的类型和分子结构
   五、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第四节 基因突变及修复
   一、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其分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三、DNA 损伤的修复
  第五节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
   一、细菌的接合作用
   二、细菌的转导
   三、细菌的遗传转化
   四、基因组测序
  第六节 真核微生物的遗传学特性
   一、酵母菌的接合型遗传
   二、酵母菌的质粒
   三、酵母菌的线粒体
   四、丝状真菌的准性生殖
  第七节 微生物育种
   一、诱变育种
   二、代谢工程育种
   三、体内基因重组育种
   四、DNA Shuffling 技术
 第9 章 微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第一节 转录水平的调控
   一、操纵子的转录调控
   二、分解代谢物阻遏调控
   三、细菌的应急反应
   四、通过σ 因子更换的调控
   五、信号转导和二组分调节系统
   六、λ噬菌体溶原化和裂解途径的转录调控
  第二节 转录后调控
   一、翻译起始的调控
   二、mRNA 的稳定性
   三、稀有密码子和重叠基因调控
   四、反义RNA 调控
   五、翻译的阻遏调控
   六、ppGpp 对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七、细菌蛋白质的分泌调控
  第三节 古菌的转录及其调控
   一、古菌的基本转录装置
   二、古菌的转录调控
  第四节 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
 第10 章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
  第一节 基因工程概述
   一、历史回顾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三、微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关系
  第二节 基因的分离、合成与诱变
   一、从基因文库或cDNA 文库分离基因
   二、基因的化学合成
   三、PCR 扩增基因及定位诱变
  第三节 微生物与克隆载体
   一、原核生物克隆载体
   二、真核生物克隆载体
   三、人工染色体
  第四节 基因克隆操作
   一、 微生物与基因工程工具酶
   二、外源基因与载体的体外连接
   三、克隆载体的宿主
  第五节 外源基因导入及目的基因筛选鉴定
   一、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
   二、目的基因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第六节 克隆基因在细菌中的表达
   一、克隆基因的转录调节
   二、克隆基因的翻译调节
   三、克隆基因的表达产物
  第七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及展望
   一、基因工程药物
   二、基因治疗
   三、转基因植物
   四、转基因动物
   五、基因工程研究展望
 第11 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微生物生命系统的层次
   二、生境中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三、陆生生境的微生物
   四、水生生境的微生物
   五、大气生境的微生物
   六、污染环境下的微生物
   七、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
   八、动物体中的微生物
   九、植物体中的微生物
   十、 工农业产品上的微生物及生物性霉腐的控制
   十一、基础研究方法
  第二节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角色
   二、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微生物的生物修复
  第三节 人体微生物及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一、人体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通过水体的传播
   三、病原微生物通过食物的传播
   四、病原微生物通过土壤的传播
   五、病原微生物通过空气的传播
  第四节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
   一、新的研究平台
   二、新的研究技术
   三、新的理论框架
   四、新的研究成果及应用
  第五节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二、重金属的转化
   三、污染介质的微生物处理
   四、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五、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
   六、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修复
 第12 章 微生物的进化、系统发育与分类鉴定
  第一节 生物进化计时器
   一、进化计时器的选择
   二、rRNA 基因作为生物进化的计时器
   三、rRNA 基因序列与生物进化
   四、系统发育树
   五、三域生物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原核生物的分类
   一、分类单元及其等级
   二、原核生物种的概念
   三、分类单元的命名
   四、细菌分类和伯杰氏手册
  第三节 真菌的分类
  第四节 微生物系统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多相分类学
   二、表型特征
   三、化学组分分析
   四、DNA/RNA 分子
   五、遗传重组
  第五节 微生物的快速鉴定与分析技术
   一、生理生化鉴定系统
   二、快速、自动化的微生物检测仪器与设备
   三、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四、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系统学中的应用
 第13 章 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一节 细菌的多样性
   一、细菌系统发育总观
   二、革兰氏阴性菌
   三、革兰氏阳性菌[ 厚壁菌门]
   四、放线菌(Actinobacterium)[ 放线菌门]
   五、光合细菌
   六、化能无机营养细菌
   七、有附属物、无附属物芽殖和非芽殖的细菌
   八、鞘细菌、滑行细菌和黏细菌
   九、趋磁细菌
  第二节 古菌的多样性
   一、古菌系统发育总观
   二、极端嗜盐古菌
   三、产甲烷古菌
   四、无细胞壁的古菌
   五、还原硫酸盐古菌
   六、超嗜热古菌
   七、微生物生存的温度极限
   八、古菌是地球早期的生命形式吗?
  第三节 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
   一、真核微生物系统发育总观
   二、单细胞藻类
   三、真菌
   四、黏菌
   五、原生生物
  第四节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公约
   二、微生物资源的特点
   三、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第14 章 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 感染的一般概念
   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二、微生物的致病性
  第二节 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
   一、生理屏障
   二、体液因素
   三、细胞因素
   四、炎症
  第三节 宿主的特异性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的一般概念
   二、抗原和抗体
   三、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四、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
   五、克隆选择和免疫耐受性
  第四节 抗感染免疫
   一、病毒感染与免疫
   二、细菌感染与免疫
   三、联合抗感染免疫
  第五节 免疫病理
   一、超敏反应
   二、自身免疫病
   三、移植免疫
   四、免疫缺陷
   五、肿瘤免疫
  第六节 免疫学的实际应用
   一、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二、免疫学技术
   三、免疫预防
 第15 章 微生物生物技术
  第一节 微生物产业的菌种和发酵特征
   一、生产菌种的要求和来源
   二、大规模发酵的特征
  第二节 微生物产业的发酵方式
   一、连续发酵
   二、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发酵
   三、固态发酵
   四、混合培养物发酵
  第三节 微生物产业的主要产品
   一、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饮料
   二、微生物生产的医药产品
   三、微生物制造的生物基化工、轻纺产品
   四、微生物生产的环保产品
   五、微生物生产的农业、林业产品
  第四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
   一、 微生物能源
   二、微生物冶金
   三、石油工业中的微生物生物技术
   四、微生物传感器和DNA 芯片
   五、微生物塑料、功能材料和生物计算机
   六、海洋和宇航中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风险评价和管理
 主要参考书目
 常见微生物名称索引
 常见微生物学名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