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 #

出版时间:2018-12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获奖信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病理生理学(第4版)(附数字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08871
  • 4版
  • 224859
  • 40246052-1
  • 平装
  • 大大16开
  • 2018-12
  • 550
  • 288
  • 医学
  • 基础医学
  • R38
  • 医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医学规划教材、“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涵盖病理生理学总论、基本病理过程、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三大部分,除绪论外共19 章。为进一步加强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本版教材继续邀请部分临床专家参与编写,旨在紧密结合当前的临床诊疗指南,适当充实防治原则的内容,引导教师关心临床诊疗,了解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更好地在教学中践行与临床的结合。同时,希望引导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激发其对病理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为拓展教学资源,本教材强化数字资源的建设,设置了“拓展知识”“拓展图片”“临床病例”“教学PPT”“自测题”5 大类型的数字资源,并对纸质教材和数字资源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力求使两者深度融合。为适应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改革,本教材在编写内容和结构层次上参考了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大纲和考试指南。

本教材供临床、基础、预防、护理、口腔、检验、药学等专业本科生使用,亦可作为长学制医学生、研究生、临床医务人员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前辅文
 绪论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近年进展与展望
 第一章 疾病概论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一、健康
   二、疾病
   三、亚健康
   四、衰老
  第二节 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一、康复
   二、死亡
  第五节 疾病模型
   一、疾病模型的分类
   二、疾病模型制备的基本方法
   三、疾病模型制备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水、电解质紊乱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二、体液的渗透压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一、体液容量减少——脱水
   二、体液容量增多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一、钾的正常代谢
   二、低钾血症
   三、高钾血症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一、镁平衡及其调节
   二、低镁血症
   三、高镁血症
  第五节 钙、磷代谢障碍
   一、钙、磷的生理功能、平衡和调节
   二、钙、磷代谢异常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
  第一节 酸碱的自稳态
   一、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常用指标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一、pH 和H+ 浓度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三、实际碳酸氢盐和标准碳酸氢盐
   四、缓冲碱
   五、碱过剩
   六、阴离子间隙
   七、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式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失调
   一、代谢性酸中毒
   二、呼吸性酸中毒
   三、代谢性碱中毒
   四、呼吸性碱中毒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一、双重酸碱平衡失调
   二、三重酸碱平衡失调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失调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缺氧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缺氧的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特点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第四节 缺氧的防治原则
   一、乏氧性缺氧
   二、血液性缺氧
   三、循环性缺氧
   四、组织性缺氧
 第五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一、发热激活物
   二、内源性致热原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二、高温持续期
   三、体温下降期
  第四节 发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三、其他
  第五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一、生物学意义
   二、处理原则
 第六章 应激
  第一节 概述
   一、应激的概念
   二、应激原
   三、应激的分类
  第二节 应激的发生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二、急性期反应
   三、细胞反应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功能变化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一、应激性溃疡
   二、心身疾病
   三、应激性心理、精神障碍
  第五节 病理性应激的防治原则
   一、排除应激原
   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三、补充营养
   四、应激性溃疡的防治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防治
 第七章 缺血- 再灌注损伤
  第一节 概述
   一、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二、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三、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第二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一、活性氧的损伤作用
   二、钙超载
   三、白细胞的损伤作用
  第三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二、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三、肺缺血- 再灌注损伤
   四、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五、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
   六、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
  第四节 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三、改善缺血组织的能量代谢
   四、清除活性氧
   五、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六、抗白细胞疗法
   七、血小板糖蛋白Ⅱ b/ Ⅲ a 受体拮抗剂
   八、启动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
 第八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平衡
   一、凝血系统
   二、抗凝血系统
   三、血小板
   四、纤溶系统
   五、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调节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一、血栓形成
   二、止/ 凝血功能降低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病因和诱因
   二、发生机制
   三、分型
   四、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五、诊断与防治原则
 第九章 休克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机制
   一、微循环机制
   二、细胞分子机制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紊乱
   二、水、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
   三、器官功能受损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学防治
   二、发病学防治
   三、器官功能支持
   四、代谢支持
  第五节 失血性休克
   一、发生机制
   二、分级
   三、防治原则
  第六节 感染性休克
   一、病因与流行病学
   二、发生机制
   三、血流动力学特点
   四、防治原则
  第七节 过敏性休克
   一、发生机制
   二、功能与代谢变化
   三、防治原则
  第八节 心源性休克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血流动力学特点
   四、防治原则
 第十章 代谢综合征
  第一节 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生机制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代谢变化
   二、器官功能变化
  第三节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一、生活方式干预
   二、药物干预治疗
 第十一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病因
   一、化学性致癌因素
   二、物理性致癌因素
   三、生物性致癌因素
   四、机体自身因素
  第二节 肿瘤的发生机制
   一、癌基因
   二、抑癌基因
   三、DNA 修复基因
   四、其他基因和酶类
   五、肿瘤发生的多阶段学说
   六、肿瘤起源的干细胞学说
  第三节 肿瘤侵袭与转移机制
   一、肿瘤转移的多步骤过程
   二、细胞分子机制
   三、血管新生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一、局部影响
   二、全身影响
  第五节 肿瘤的防治原则
   一、预防
   二、早期诊断
   三、治疗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一、危险因素
   二、发生机制
   三、对机体的影响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高血压
   一、概述
   二、病因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
   四、对机体的影响
   五、防治原则
 第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二、诱因
   三、分类
  第二节 心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
   一、代偿
   二、发生机制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二、静脉淤血综合征
  第四节 心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原发病
   二、消除诱因
   三、调整神经- 体液系统失衡及抗心室重塑
   四、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五、其他治疗
 第十四章 呼吸功能不全
  第一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与发生机制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酸碱平衡失调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五、肾功能的变化
   六、胃肠道的变化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第四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病因
   二、发生机制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功能不全的机制
  第五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一、病因治疗
   二、通畅呼吸道
   三、氧疗
   四、呼吸支持技术
   五、监测与支持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
 第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和分类
   一、病因
   二、分类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物质代谢障碍
   二、能量代谢障碍
   三、胆汁代谢障碍
   四、激素代谢障碍
   五、凝血功能障碍
   六、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七、免疫功能障碍
   八、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九、器官功能障碍
  第三节 肝功能不全的分期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
  第四节 肝纤维化
   一、概述
   二、发生机制
  第五节 肝功能不全的主要并发症
   一、肝性脑病
   二、肝肾综合征
  第六节 肝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
   一、肝功能不全的防治
   二、肝纤维化的防治
   三、并发症的防治
 第十六章 胃肠功能障碍
  第一节 胃肠动力障碍
  第二节 消化吸收不良
  第三节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第四节 胃肠分泌功能障碍
  第五节 胃肠功能障碍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食欲不振
   二、恶心、呕吐
   三、腹泻
   四、胃肠排空障碍
   五、营养缺乏
   六、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七、腹痛
  第六节 胃肠功能障碍的防治原则
   一、胃肠动力障碍的防治
   二、胃肠消化吸收障碍的防治
   三、胃肠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治
   四、胃肠功能障碍的辅助治疗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一、病因与分类
   二、发生机制
   三、临床过程及功能与代谢变化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一、病因
   二、发病过程及其发生机制
   三、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三节 尿毒症
   一、功能与代谢变化
   二、发生机制
   三、慢性肾衰竭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第十八章 脑功能不全
  第一节 意识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表现形式
   三、防治原则
  第二节 认知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表现形式
   三、防治原则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表现形式
   四、防治原则
 第十九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因与分类
   一、病因
   二、评价标准
   三、分类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一、全身炎症反应失控
   二、肠道细菌移位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三、血管内皮损伤与微循环灌注障碍
   四、缺血损伤及缺血- 再灌注损伤
   五、细胞凋亡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五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一、防治感染和创伤
   二、改善氧代谢,纠正组织缺氧
   三、阻断炎症及免疫调节治疗
   四、代谢支持与调理
   五、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专业术语中英对照及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