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生态学 / iCourse·教材
作者: 段昌群,盛连喜
出版时间:2017-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444582
 - 1版
 - 45907
 - 40265503-9
 - 平装
 - 大16开
 - 2017-01
 - 550
 - 285
 - X24
 - 生物科学类、环境
 - 本科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规范》对核心课程“资源生态学”的教学要求编写的。本书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资源的特点,寻找资源可再生性维持、最大程度节约和科学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本书首次尝试建构了资源生态学的知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生态学的定义和学科发展,自然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可更新资源的可再生性维持(包括生物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优化与保护(包括化石能源和非能源矿产的保护与利用),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生态系统的管理等。把中国的资源问题放到全球视野中进行分析和比较,把国际和国内热点资源问题从生态学角度进行阐述和剖析,是本书的特点。
本书配套有数字课程(包括每章教学课件、拓展阅读和本书参考文献),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更多资源。
本书主要适用对象是生态学、生物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前辅文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1 资源问题及其特点
     1.1 资源问题
     1.2 资源问题的特点
    2 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1 资源的概念
     2.2 资源范畴的历史沿革
     2.3 资源的分类
     2.4 资源生态学的概念与学科内涵
    3 自然资源的生态学本质
    4 资源生态学研究动态和学科方向
     4.1 以自然界生物为主体的资源生态学
     4.2 以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为研究对象的资源生态学
   第二章 资源问题与解决途径
    1 世界资源问题
     1.1 世界资源分布特点
     1.2 世界资源利用特点
     1.3 世界资源问题发展态势
    2 中国资源问题
     2.1 中国资源分布特点
     2.2 中国资源利用特点
     2.3 中国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3 人类解决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1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再生条件的维护
     3.2 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与节约
     3.3 资源的替代与互补
     3.4 解决资源问题的经济社会手段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一般生态学特征及其利用保护对策
    1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特点
     1.1 自然资源的概念
     1.2 自然资源的特点
    2 自然资源的划分和类型
     2.1 自然资源的划分方式
     2.2 自然资源的类型
    3 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学特征及其利用和保育
     3.1 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学特征
     3.2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育
    4 不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学特征及其利用保护
     4.1 不可再生资源的生态学特征
     4.2 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二篇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育
   第四章 生物资源的保育与利用
    1 生物资源的特点和再生性维持
     1.1 生物资源的特点
     1.2 生物资源再生性维持的条件
    2 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2.1 森林资源的利用方式
     2.2 森林资源的保育与修复
     2.3 大规模人工林的生态问题与防范对策
    3 草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3.1 草原资源的利用与破坏
     3.2 草地资源的保育与修复
     3.3 城市草坪的生态问题与防范对策
    4 湿地的利用与保护
     4.1 湿地的定义和种类
     4.2 湿地的功能效益及开发利用
     4.3 湿地的保育与修复
   第五章 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水资源的特点与再生性条件
     1.1 水资源的特点
     1.2 水资源再生性维持的理论: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2.1 世界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2.2 中国水资源分布特点
    3 水的利用及其问题和对策
     3.1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与防治对策
     3.2 我国水环境问题与对策
    4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及其问题和对策
     4.1 世界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4.2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
   第六章 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土壤形成与肥力的维持
     1.1 土壤的形成与性质
     1.2 土壤肥力的维持:矿质元素的生物化学地球循环
    2 土地资源的特征
     2.1 土地资源的一般特征
     2.2 中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3 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1 农田的生态特征
     3.2 农用土地质量的维持
     3.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4 城市及工业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1 城市化
     4.2 城市及工业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第三篇 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七章 化石能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化石能源资源的特点
     1.1 化石能源的形成与利用过程
     1.2 化石能源的特点
    2 化石能源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特点
     2.1 世界化石能源的分布与利用特点
     2.2 中国化石能源的分布与利用特点
     2.3 中国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及其对策
    3 化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3.1 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3.2 油气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3.3 全球变化与未来能源的对策
    4 替代能源与能源结构优化
     4.1 替代能源类型
     4.2 优化的能源结构
   第八章 非化石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 矿产资源的特点
     1.1 矿产资源的基本概念
     1.2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性
     1.3 矿产资源的分类
    2 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1 世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2 中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3 中国重要矿产资源的短缺问题及其对策
    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3.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破坏
     3.2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污染
     3.3 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
    4 矿产资源枯竭与替代资源
     4.1 矿产资源枯竭问题
     4.2 替代资源
    5 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转型
     5.1 矿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问题
     5.2 资源枯竭对矿产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影响
     5.3 矿产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5.4 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成功案例
  第四篇 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 资源利用与区域生态系统管理
    1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
     1.1 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2 生态经济系统
    2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2.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3 主体功能区与不同区域发展统筹协调
    3 区域发展的基本生态原则
     3.1 资源承载力
     3.2 环境容量
     3.3 生态足迹
     3.4 区域发展综合规划
    4 区域资源环境状况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4.1 现代农业发展
     4.2 生态工业园区
     4.3 现代旅游业发展
     4.4 产业升级与优化
    5 区域生态系统的利用保护与综合管理
     5.1 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
     5.2 国家生态保护战略布局
     5.3 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与管理
  参考文献(见本书数字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