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 #

出版时间:2005-1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79514
  • 1版
  • 106821
  • 40245962-2
  • 平装
  • 16开
  • 2005-11
  • 710
  • 452
  • 医学
  • 医学技术
  • 医学影像技术
  • 高职
内容简介

本书是依据高等教育出版社对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材的基本要求编写的,与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其他改革实验教材配套使用。其内容涉及普通X线、CT、MRI、介入放射学、DSA以及CR和DR等技术。

该教材既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系统性,也注意避免了学科之间过多的重复内容。编写的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力求做到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实践操作过程。所以,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医学影像技术实用的图表,以利于读者对相关内容的学习,保证毕业生与临床工作“零”距离。为了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每章还列有学习目标和思考题等。

该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医学相关专业高职高专的学生。由于该书强调为临床服务,所以对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人员也是一本较为实用的参考书。

目录

 前辅文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X线成像基础理论
  第一节 X线管焦点及X线量分布
   一、X线管焦点
   二、X线量分布特点
   三、X线束
  第二节 X线照片影像
   一、X线照片影像的传递与形成
   二、X线影像的观察方法
  第三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密度
   一、X线照片影像光学密度
   二、影响照片密度值的因素
  第四节 X线照片影像的对比度
   一、照片对比度的概念
   二、影响照片对比度的因素
   三、照片对比度分析
  第五节 散射线及其消除
   一、散射线的产生
   二、散射线对照片对比度的影响
   三、散射线的减少与消除
  第六节 X线照片影像的模糊
   一、X线影像模糊的概念
   二、影响照片影像模糊度的因素
   三、密度、对比度及模糊度的相互关系
  第七节 X线照片影像的失真度
   一、照片影像的放大
   二、照片影像的变形
   三、照片影像的重叠及切线投影
  第八节 X线照片影像的颗粒度
  第九节 优质X线照片影像的质量标准
   一、适当的光学密度
   二、良好的对比度与丰富的层次
   三、尽量小的模糊度
   四、正确的几何摄影
   五、无技术操作性缺陷
  第十节 X线摄影条件
   一、感光效应以及影响感光效应的因素
   二、X线摄影条件的互易关系
   三、X线摄影条件的制定
   四、自控曝光
  第十一节 X线成像基础理论实验指导
   实验一 X线影像的观察
   实验二 阳极效应及焦点方位特性的测试
   实验三 X线管焦点极限分辨率的测试
   实验四 滤线栅的应用
   实验五 运动性模糊对影像质量的影响
   实验六 X线影像的几何学模糊
   实验七 X线摄影曝光因素的互换
 第三章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摄影基本知识
   一、X线摄影专用术语
   二、解剖学姿势及基准轴、线、面
   三、关节运动
   四、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
   五、X线摄影标记
   六、X线机使用原则及使用注意事项
   七、X线摄影原则及步骤
  第二节 四肢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上肢摄影位置
   三、下肢摄影位置
  第三节 脊柱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四节 胸廓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五节 骨盆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六节 胸部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七节 腹部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八节 头颅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九节 牙齿摄影
   一、摄影注意事项
   二、摄影位置
  第十节 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手后前位和手斜位摄影
   实验二 腕关节后前位和腕关节侧位摄影
   实验三 肘关节前后位和肘关节侧位摄影
   实验四 肱骨侧位和肩关节前后位摄影
   实验五 足前后位和足内斜位摄影
   实验六 踝关节前后位和踝关节侧位摄影
   实验七 膝关节前后位和膝关节侧位摄影
   实验八 髌骨轴位和髋关节前后位摄影
   实验九 3~7颈椎前后位、颈椎侧位、颈椎斜位摄影
   实验十 腰椎前后位和腰椎侧位摄影
   实验十一 尾骨前后位和尾骨侧位摄影
   实验十二 膈上肋骨前后位和肋骨斜位摄影
   实验十三 胸部后前位和胸部侧位摄影
   实验十四 心脏大血管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摄影
   实验十五 腹部仰卧前后位和腹部站立前后位摄影
   实验十六 头颅后前位和头颅侧位摄影
   实验十七 许氏位和梅氏位摄影
   实验十八 瓦氏位和柯氏位摄影
   实验十九 下颌骨侧位和颞颌关节侧位摄影
   实验二十 上颌中切牙和右下颌1、2磨牙摄影
 第四章 体层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原理
   一、直线体层摄影原理
   二、多向体层摄影原理
  第二节 体层照片影像及评价
   一、背景模糊度
   二、体层厚度及层间距
   三、体层面厚度的测试与计算
   四、体层影像清晰度
  第三节 体层摄影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一、体层摄影操作步骤
   二、体层摄影的注意事项
  第四节 各部体层摄影
   一、头颈部
   二、胸部体层摄影
   三、口腔曲面全景体层
  第五节 体层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体层摄影原理
   实验二 体层厚度测试
   实验三 气管、支气管正位体层摄影
 第五章 软X线摄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软X线摄影基本原理
   一、概述
   二、原理
  第二节 乳腺的摄影
   一、乳腺摄影的设备
   二、乳腺摄影的技术操作
  第三节 乳腺摄影的影像标准
   一、乳腺摄影的诊断学要求
   二、乳腺摄影的影像技术学标准
  第四节 软X线摄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 乳腺X线摄影
 第六章 其他特殊检查技术
  第一节 眼异物X线检查技术
   一、眼异物X线检查的临床意义
   二、眼内异物定位的注意事项
   三、眼异物平片检查
   四、眼内异物的X线定位检查
  第二节 放大摄影
   一、直接放大摄影原理
   二、直接放大摄影的设备
   三、放大摄影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其他特殊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眼异物平片检查
   实验二 手指的X线放大摄影
 第七章 造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对比剂
   一、对比剂应具备的条件及分类
   二、对比剂的引入方法
   三、对比剂的应用机制及药物动力学基础
   四、常用对比剂的剂型及临床应用
   五、对比剂对人体的损害及选用原则
  第二节 临床造影的准备与注意事项
   一、造影前准备
   二、过敏试验的方法及意义
   三、造影检查辅助用药
   四、造影中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第三节 泌尿生殖系统造影
   一、静脉尿路造影
   二、逆行尿路造影
   三、膀胱及尿道造影
   四、子宫输卵管造影
   五、乳腺导管X线造影
  第四节 消化系统造影
   一、消化道造影
   二、胆系造影
   三、内镜胆胰管造影(ERCP)
  第五节 其他系统造影
   一、椎管造影
   二、五官造影
   三、关节腔造影
   四、瘘管及窦道造影
  第六节 造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第八章 数字X线摄影技术
  第一节 数字图像基础知识
   一、数字图像
   二、数字矩阵与像素
   三、X线数字图像的质量参数
   四、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五、X线数字图像的优缺点
  第二节 计算机X线摄影
   一、CR成像基本原理
   二、CR系统结构组成
   三、CR的影像处理系统
   四、CR影像质量参数
   五、CR的临床应用
  第三节 数字X线摄影
   一、数字摄影系统原理及组成
   二、直接数字X线摄影的特点
   三、数字化成像与传统X线摄影比较
  第四节 数字成像技术应用
   一、数字X线检查步骤
   二、数字X线检查的适宜曝光量
   三、图像处理技术在摄影检查中的应用
  第五节 PACS简介
   一、PACS概述
   二、PACS组成及分类
   三、PACS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数字X线摄影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 CR、DR系统应用操作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九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
  第一节 DSA系统的组成与设备维护
   一、DSA成像系统的组成
   二、DSA机房的环境要求及设备维护
  第二节 DSA的原理与减影方式
   一、DSA的基本原理
   二、DSA影像的形成过程
   三、DSA的减影方式
   四、图像的后处理技术
   五、影响DSA影像质量的因素
   六、DSA设备的新进展
  第三节 DSA的造影方法和临床应用原则
   一、DSA的造影方法和临床应用
   二、DSA各种造影方法的选择原则
  第四节 DSA设备操作技术和检查注意事项
   —、患者资料输入
   二、患者体位选择
   三、设备的调整与参量选择
   四、DSA与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配合
   五、DSA术前准备及手术注意事项
  第五节 常用的DSA检查技术
   一、头颈部血管造影
   二、心脏大血管DSA检查
   三、冠状动脉DSA
   四、胸部大血管造影
   五、肺部血管造影
   六、腹部血管造影
   七、四肢血管DSA
  第六节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第十章 CT检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CT的发明
   二、CT的基本结构与成像原理
   三、CT图像的特点
   四、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变量因素
   五、CT的临床应用及限度
  第二节 CT检查方法
   一、平扫
   二、增强扫描
   三、造影CT检查
  第三节 螺旋CT
   一、螺旋CT的发展及工作原理
   二、扫描技术
   三、螺旋CT的特点
   四、CT透视
   五、实时增强监视
   六、图像后处理技术
   七、多层螺旋CT
  第四节 电子束CT
   一、电子束CT的特点
   二、基本扫描方式
  第五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颅脑
   二、头颈部
   三、胸部
   四、腹部
   五、盆腔
   六、脊柱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CT检查前的准备
   实验二 见习各种CT检查技术
   实验三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十一章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一、磁共振成像物理基础
   二、磁共振成像设备系统
   三、常用脉冲序列及其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
   五、磁共振系统的生物效应和安全性
  第二节 磁共振检查方法
   —、常用检查方法
   二、特殊检查方法
   三、空间编码
   四、磁共振对比剂和成像
   五、MRI检查的特点
  第三节 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一、MRI检查前准备
   二、人体各部位的磁共振检查
   三、磁共振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四、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五、磁共振频谱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
 第十二章 介入放射学基础
  第一节 介入放射学器材和药具
   一、影像监视设备
   二、介入通用器材
   三、介入放射学基本用药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的分类与应用范围
   一、血管性介入技术
   二、非血管介入技术
  第三节 血管内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
   一、Seldinger技术
   二、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技术
   三、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
   四、经导管栓塞术
   五、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六、心脏瓣膜狭窄经皮球囊成形术
  第四节 非血管性介入放射学操作技术
   一、经皮穿刺活检术
   二、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
   三、经皮尿路引流术
   四、管道狭窄扩张成形术
   五、结石的介入治疗技术
  第五节 介入放射学综合治疗手术简介
   一、肝癌综合介入治疗
   二、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三、二尖瓣成形术(PBMV)
   四、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技术
   五、经皮椎间盘突出吸切术
  第六节 介入放射学基础实验指导
 第十三章 医学影像照片冲洗技术
  第一节 暗室设计及常用设备
   一、暗室设计
   二、常用设备
   三、增感屏
  第二节 胶片结构及感光特性
   一、X线胶片的结构
   二、医用X线胶片的种类
   三、医用X线胶片的感光特性
  第三节 胶片处理技术
   一、感光原理
   二、感光中心的形成
   三、显影中心及潜影的形成
   四、显影
   五、定影
   六、水洗与干燥
  第四节 照片自动冲洗技术
   一、自动冲洗机的种类
   二、自动冲洗机的结构
   三、自动冲洗套药
   四、自动冲洗技术的优缺点
  第五节 数字成像激光打印技术
   一、湿式激光打印机
   二、干式激光打印机
   三、医用干式胶片
  第六节 医学影像照片冲洗技术实验指导
   实验一 暗室基本操作技术
   实验二 暗室安全灯测试
   实验三 X线胶片感光特性的测试
   实验四 显影液及定影液的配制
   实验五 显影液的性能测定
   实验六 照片水洗效果测试
   实验七 自动洗片机
   实验八 激光打印机的基本操作
 第十四章 医学影像质量管理
  第一节 影像质量管理概述
   一、影像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二、质量管理活动的程序
   三、质量管理方法
  第二节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综合评价
   一、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内容
   二、我国《常规X线影像质量标准》(草案)简介
  第三节 影像质量管理应用简介
   一、读片条件的检测
   二、屏片系统的质量检测
   三、散射线含有率的检测
   四、模拟成像与数字成像质量评价的异同
   五、自动冲洗机质量控制
  第四节 影像质量保证与控制
   一、影像质量保证与控制的临床意义
   二、放射技师执行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