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辩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
作者: 姜耕玉
出版时间:2006-02-2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71891
 - 1
 - 247281
 - 平装
 - 16开
 - 2006-02-21
 - 450
 - 41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抽象思辨的科学方法与直觉感悟的经验方法
   第二节 艺术直觉的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艺术辫证法的经验方法的理论与应用价值
  第二章 中国智位形式与诗性认识
   第一节 实践的智性、实用理性与主体悟性
   第二节 艺术辫证形式的母题之一:阴阳之道
   第三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二:有无之境
   第四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三:言(象)意之表
   第五节 艺术辩证形式的母题之四:抑扬之法
  第三章 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
   第一节 艺术联系的整体:“一一尽其灵而足其神”
   第二节 艺术的潜能与转化:“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第三节 艺术的非存在与存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第四章 艺术体脸中的心物交融:互反的同化
   第一节 虚静:物我两忘的最高体验境界
   第二节 心物交融的层次:神遇一物化一迹化
   第三节 心物交融的深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第五章 艺术形象创造:“一”的离异与合一、孕生与增值
   第一节 背景:“一”的形而上的底蕴
   第二节 “一乃文之真宰”——万取一收以少总多
   第三节 “一”的发现:生中求熟熟中见新
   第四节 “一”的发掘:因小见大工细亦阔大
   第五节 一则杂而不乱 杂则一而能多
   第六节 “化一而成姻缊”
  第六章 中国艺术创造的极致:“三圆”景观
   第一节 悟觉圆:完整深邃的创造性直觉方式
   第二节 落笔圆:融通流转的自然运化之功
   第三节 意境圆:虚实相生、返虚入浑的创化形态
  第七章 外形内视:纹质 形神 庄谐 美丑
   第一节 外形内视之一:“文附质” “质待文”
   第二节 外形内视之二:以形写神 离形得似
   第三节 外形内视之三:寓真于诞 谐中见庄
   第四节 外形内视之四:丑中见美 美藏于丑
  第八章 情境创造:繁简 深显 动静 冷热
   第一节 笔减而意繁
   第二节 秘响旁通 深入浅出
   第三节 以静显动 动中显静
   第四节 冷热相济 乐景写衰
  第九章 应幻空间或员境的创造:超越与真实
   第一节 似幻似真 幻中有真
   第二节 虚实相生 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三节 有限中见无限 瞬间即永恒
  第十章 叙事与节奏:奇正 悲喜 张弛 起伏
   第一节 平中见奇 奇中见正
   第二节 悲喜变幻 为人世情态
   第三节 一张一弛 起伏相倚
  第十一章 物质形式结构:对比效果与和谐的深度
   第一节 形式美的规则:差异和对立中的平衡对称与形式心理
   第二节 色彩和光:冷与暖 浓与淡 明与暗
   第三节 线条或动作:曲与直 刚与柔
   第四节 音乐或对话:高低 强弱 长短 厚薄
   第五节 艺术布局结构:宾主 远近 藏露 疏密
  第十二章 技巧或风格:炉火纯青、归真返朴的境界
   第一节 大巧若拙 拙处见工
   第二节 雅中有俗 愈俗愈雅
   第三节 绚烂归于平淡 古朴即现代
  附录一 心情魔态几千般——《红楼梦》对人物感情的辨证形态的刻画
   一、亲不隔疏
   二、不是冤家不聚头
   三、幻情浓处故多嗔
   四、情痴苦泪多
   五、忍悲强笑
   六、徽密久截偏自露
  附录二 一声也而两歌 一手也而二牍——《红楼梦)人物描写多维功能的辨证艺术规律艺术辨证法——中国艺术智慧形式
   一、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
   二、似谲而正似则而淫
   三、云月二者之间有妙理贯通
   四、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五、物体美源于杂多部分的和谐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