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出版时间:2002-12-15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古代史》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115024
  • 1
  • 252498
  • 平装
  • 16开
  • 2002-12-15
  • 806
  • 历史学
  • 中国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它注重中国文明在发生与演变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依此为主导线索展开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在内容上,尽量反映近年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在学术思想方面,对中国历史的结构特征、历史变动机制、文明演进与民族关系、各个时期的制度体系和文化精神,以及诸多若干历史问题做了新的表述。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与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和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第二版)配套,可供高校历史专业中国通史教学使用。
目录

 导言 中国历史的学习与研究
  一、中国历史的自然基础与人文特征
  二、中国历史演进的历程
  三、本书的编写思想和使用本书的要点
 第一编 中国文明的起源
  引 言
  第一章 远古时代人类在中国的足迹(约200万—12000年以前)
   第一节 从巫山人到山顶洞人
   第二节 关于早期历史的神话与传说
  第二章 中国文明的发生
   第一节 农业革命(公元前10000—前5000年)
   第二节 氏族社会的繁荣(公元前5000—前3500年)
  第三章 仰韶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公元前3500—前2000年)
   第一节 仰韶文化后期:铜石并用的时代(公元前3500—前3000年)
   第二节 龙山时代的文明(公元前3000—前2000年)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二编 夏、商、周:中国文明的古典时代
  引 言
  第四章 夏文化与夏王朝
   第一节 考古学中的夏文化与夏朝的建立
   第二节 从启到桀:夏王朝的兴亡
   第三节 二里头文化遗址反映的夏代社会生活
  第五章 商:辉煌的青铜时代
   第一节 中原地区的商代文化遗址和商族早期的历史
   第二节 从商汤建国到盘庚迁殷
   第三节 迁殷以后商朝的中兴与衰落
   第四节 商王朝的国家制度
   第五节 殷墟文化所反映的商代社会生活
   第六节 甲骨文与中国早期的文字
  第六章 西周:系统国家理念确立的时代
   第一节 稷殖百谷与周族早期的历史
   第二节 武王伐纣与周王朝的国家体制
   第三节 周公的业绩与人格典范
   第四节 周王朝对周边地区的拓展与经营
   第五节 礼乐制度与周王朝的社会政治秩序
   第六节 宗法制度与社会组织关系
   第七节 世卿世禄与官僚制度
   第八节 刑法与军事体制
   第九节 井田制与经济形态
   第十节 周人的观念世界
  第七章 春秋时代国家制度的嬗变与精神文化的探索
   第一节 平王东迁:西周王朝的衰落
   第二节 诸侯争霸与春秋政治格局
   第三节 赋税制度与经济形态的变迁
   第四节 商人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孔子的古典政治哲学
   第六节 老子:自然的智慧
   第七节 墨子与平民价值体系的形成
  第八章 战国:一个变革的时代
   第一节 变法与新的社会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七国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第三节 铁制工具与农业革命
   第四节 都市生活的繁荣
   第五节 土地的私有化与社会结构的变迁
   第六节 孟子、荀子与儒家学说的演变
   第七节 庄子:道家学派的继起者
   第八节 韩非与法家学派
   第九节 士阶层的兴起与稷下学宫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三编 秦、汉:国家政治的大一统时代
  引 言
  第九章 秦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及其覆亡
   第一节 秦始皇的统一
   第二节 官僚制与郡县制:秦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两大支柱
   第三节 《秦律》
   第四节 焚书坑儒
   第五节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
  第十章 西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第一节 封国制与“七国之乱”
   第二节 “文景之治”与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从崇尚黄老到“独尊儒术”
   第四节 察举制、征辟制与国家政治体制
   第五节 汉律与社会关系结构
   第六节 汉武帝的内外经营
   第七节 丝绸之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第八节 西汉末年的政治衰败与王莽改制
  第十一章 从“中兴”到腐朽
   第一节 绿林、赤眉起义与“光武中兴”
   第二节 经术之士与地方豪强的合流:世家大族的兴起
   第三节 外戚专权与宦官政治
   第四节 东汉王朝与周边各民族
   第五节 黄巾起义:一个长期政治纷争时代的序幕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宗教与文化
   第一节 天文历法与算学
   第二节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第三节 扬雄、司马相如与汉代的文学
   第四节 《史记》与《汉书》
   第五节 经学、谶纬之学与王充的唯物论
   第六节 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萌芽
   第七节 长安城与洛阳城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四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各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引 言
  第十三章 三国鼎立
   第一节 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
   第二节 曹操在北方的经营
   第三节 孙权与东南豪强势力的联盟
   第四节 诸葛亮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四章 两晋交替与南朝经济的繁荣
   第一节 占田制、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势力的兴衰
   第二节 晋室播迁:汉文明重心南移
   第三节 祖逖、桓温的北伐与淝水之战
   第四节 南方经济的繁荣
  第十五章 十六国:北方民族的崛起及其和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一节 北方民族的兴起及其文化特色
   第二节 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的经济发展
   第三节 均田制和府兵制
   第四节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第十六章 民族融合时代的文化成就
   第一节 儒学的困境与玄学的兴起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第三节 敦煌、云冈、龙门石窟
   第四节 六朝的都城建康
   第五节 五言诗与民歌
   第六节 楷书与魏碑
   第七节 《齐民要术》与圆周率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五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整合
  引 言
  第十七章 隋朝的短暂统治
   第一节 隋朝的统一
   第二节 隋朝对国家制度的整理
   第三节 隋朝经济的繁荣与大运河的开通
   第四节 农民大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第十八章 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在唐代的重建
   第一节 关陇大族的兴起与唐朝的建立
   第二节 唐代中国的版图和民族关系
   第三节 贞观论政:国家政治哲学的整理与探索
  第十九章 唐代国家制度的建构
   第一节 传统礼乐制度的复兴和发展
   第二节 《唐律》
   第三节 三省六部:中央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
   第四节 官学体系与科举制度:新官僚政治的基础
   第五节 均田制、租庸调与户籍制度
   第六节 府兵制与唐初国家军事体制
  第二十章 大唐盛世
   第一节 贞观时代的稳定与发展
   第二节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第三节 开元天宝时代的经济繁荣
   第四节 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第二十一章 危机与改革
   第一节 安史之乱
   第二节 均田制度的崩溃和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第三节 从租庸调到两税法:赋役制度的调整
   第四节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第五节 藩镇势力的膨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形势
   第六节 唐朝的衰亡
  第二十二章 唐代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
   第一节 唐代的都市、商业和商人
   第二节 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民生活
   第三节 手工业与工匠
   第四节 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五节 唐代的社会生活习俗
  第二十三章 隋唐时代的文化
   第一节 经学的统一与道统的重建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及其嬗变
   第三节 唐代的文学
   第四节 唐代的艺术
   第五节 盛唐史学
   第六节 科学技术的进步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六编 辽、五代、十国、宋、夏、金:中国文明的多元繁荣时期
  引 言
  第二十四章 辽在北方的兴起及其南向运动
   第一节 契丹族的起源与辽对北方边疆的统一
   第二节 辽与其他诸政权的关系
   第三节 “因俗而治”的双轨统治制度
   第四节 辽代的文化
  第二十五章 五代十国: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全国政局
   第二节 梁、唐、晋、汉、周在北方的更替
   第三节 南方社会政治状况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化
  第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陈桥兵变与宋朝的建立
   第二节 “雍熙北伐”与“澶渊之盟”
   第三节 文人政治的形成和官僚政治的发展
   第四节 户等的划分与社会结构
   第五节 熙宁变法与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势
   第六节 司马光的政治与历史观
  第二十七章 西夏及其与宋、辽、金的关系
   第一节 党项族在西北的兴起
   第二节 西夏与宋、辽、金的关系
   第三节 西夏的国家制度
   第四节 西夏的经济和文化
  第二十八章 金朝在中国北方的统治
   第一节 女真族的兴起和金朝的建立
   第二节 金朝的反辽战争和灭亡北宋
   第三节 金朝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
   第四节 北方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第二十九章 南宋的抗战与汉族文化在南方的发展
   第一节 岳飞抗金与“绍兴和议”
   第二节 宋代儒学的发展
   第三节 书院的普及和士大夫主体意识的重建
   第四节 南宋中后期的政局与抗元斗争
  第三十章 两宋时代的区域性经济繁荣和人民生活
   第一节 租佃关系的发展与农业经济的繁荣
   第二节 雇佣劳动关系和手工业生产的进步
   第三节 汴梁和临安:商业都市的新格局
   第四节 市舶司与海外贸易
   第五节 市民文化与市民生活
  第三十一章 两宋辽夏金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成就
   第一节 “三大发明”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第二节 建筑艺术
   第三节 佛教与道教
   第四节 历史学、地理学和金石学
   第五节 散文和诗词
   第六节 书法和绘画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第七编 元明清时期:新的发展与挑战
  引 言
  第三十二章 元朝:蒙古国的崛起与元朝的兴亡
   第一节 成吉思汗与蒙古国的崛起
   第二节 蒙古国的扩张与发展
   第三节 忽必烈与元朝的统一
   第四节 元代的国家体制与民族统治
   第五节 元朝的社会经济与赋役体制
   第六节 推翻元朝的人民起义
  第三十三章 元代的中外关系及文化成就
   第一节 马可·波罗及所见到的大都
   第二节 元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第三节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第四节 郭守敬与《授时历》及元代的科技成就
   第五节 元曲与文人画
  第三十四章 朱元璋与明朝前期的国家制度
   第一节 洪武时期国家体制的重建
   第二节 永乐皇帝的内外经营
   第三节 洪熙、宣德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繁荣
  第三十五章 十五至十六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变动
   第一节 蒙古与女真:北部边疆的挑战与交往
   第二节 成化至正德时期的皇权统治与宦官干政
   第三节 十五、十六世纪的土地兼并与流民运动
   第四节 倭寇、佛郎机与东南沿海的贸易与骚动
   第五节 大礼议:家系、皇统、道统
   第六节 十六世纪前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
  第三十六章 变革:一个时代的主题
   第一节 王守仁和他的阳明学
   第二节 张居正和十六世纪后期的国家行政整顿与改革
   第三节 东林党:政治泥潭中寻求振作的儒士们
   第四节 利玛窦与徐光启: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明朝末年的宦官政治与全面危机
  第三十七章 明清交替的年代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第二节 后金的兴起与清入关前的社会制度
   第三节 李自成与明末农民大起义
   第四节 清军入关与南方的抵抗
   第五节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第六节 明清之际的世俗文化
  第三十八章 康雍乾时期的国家鼎盛
   第一节 清朝前期的国家政治体制与经济政策
   第二节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
   第三节 康熙:一位杰出的统治者
   第四节 雍正对吏治和国家财政的整顿
   第五节 乾隆时期的经济繁荣与官僚腐败
   第六节 下层人民的社会生活
   第七节 清前期的学术与文化
   第八节 清朝中后期的社会危机
  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目及简介
 后记
 插图目录
 一、地图部分
  1商时期示意图
  2西周时期示意图
  3战国时期全图
  4秦时期全图
  5西汉时期全图
  6三国时期全图
  7隋时期全图
  8隋唐大运河示意图
  9唐时期全图
  10关中农田水利略图
  11辽、北宋时期全图
  12五代十国时期全图
  13金、南宋时期全图
  14元时期全图
  15明时期全图
  16郑和下西洋图
  17清时期全图
 二、文中插图
  图1繁昌人字洞出土的人工制品
  图2巫山人化石及其所用石器
  图3东谷坨文化石器
  图4北京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
  图5北京人的石制品
  图6观音洞石制品
  图7许家窑文化石制品
  图8丁村石制品
  图9山顶洞人的穿孔骨、石制品
  图10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
  图11裴李岗、莪沟出土的遗物
  图12北辛遗址的生活工具与陶器
  图13老官台文化的陶器
  图14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和骨器
  图15兴隆洼文化的之字纹筒形陶罐
  图16兴隆洼祖神造像
  图17半坡姜寨城址出土的半坡类型陶器刻划符号
  图18后岗一期文化陶器
  图19早期大汶口文化陶器
  图20大溪文化陶器
  图21赵宝沟文化陶器
  图22仰韶后期文化分布图
  图23红山晚期文化彩陶
  图24红山文化祖神造像
  图25屈家岭文化陶器
  图26大通上孙家寨彩陶盆
  图27石峡文化陶器
  图28大河村的分间式房屋
  图29城头山城址平面图
  图30大地湾的原始殿堂
  图31大汶口文化的图画文字
  图32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图33城子崖城址及附近龙山文化聚落
  图34石家河城址及其聚落址群
  图35宝墩古城平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