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流动及其超越——晚清义赈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
定价:¥36.00
                            								作者: 朱浒
出版时间:2006-09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076249
 - 1-1
 - 256671
 - 2006-09
 
                            内容简介
                        
                        
                                  该书在充分借鉴和反思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晚清义赈的兴起和发展,细致、深入地揭示了中国救荒事业近代化的复杂过程,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救荒史的研究。作者从晚清社会变局的大背景下,以较为独到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晚清义赈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中国近代化落实过程”提出了重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新思路。作者围绕着传统与现代、内发性动力与外部冲突、国家与社会、地方性与普遍性等诸多层次,展开了颇具说服力的辨析,进而对其背后潜在的研究模式,尤其是“冲击-回应”与“中国中心观”模式之争,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为人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
                        
                        
                                序导论  一、社会史困境与地方性问题  二、晚清义赈提供的反思契机  三、关于晚清义赈的学术回顾  四、本书研究进路与资料说明上编 以地方性系谱为基础的抗拒行动——义赈的兴起  第一章 华北的灾荒与西方传教士——义赈兴起的坐标    第一节 华北和江南地方社会面对“丁戊奇荒”的不同反应      一、华北地方社会应对灾荒的方式及其逻辑      二、“丁戊奇荒”对江南的影响及地方之应对    第二节 从江南到华北:江南士绅对西方赈灾行动的越境跟踪      一、山东:西方行动和义赈的共同起步点      二、西方行动的扩展与义赈在华北的转战  第二章 义赈的江南系谱及其属性——义赈生成的基础    第一节 义赈初兴时的社会资源      一、义赈发起群体的属性:传统士绅还是近代绅商?      二、义赈初期的组织机构:善会善堂还是协赈公所?      三、义赈初期的募捐机制:旧式资源还是新兴资源?      四、义赈初期的中心地点:苏州还是上海?    第二节 义赈初兴期的救荒措施      一、放赈措施      二、善后措施      三、辅助措施下篇 以国家话语为指归的近代化改造——义赈的流向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化与义赈的互动——义赈结构的变动    第一节 中国近代工业化在江南的落实——义赈结构变动的契机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初兴期的地缘特征      二、义赈兴起前的近代工业化与江南      三、义赈群体与中国近代工业的初兴    第二节 新兴因素在义赈系谱中的弥散——义赈社会基础的演变      一、义赈主持群体的变化      二、义赈组织机构的变化      ……  第四章 中国救荒近代化的发生与发展——义赈演进的方向    第一节 国家视野下的义赈与荒政    第二节 义赈场域中的中国与西方结语 地方性的实践逻辑与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附录一 参考文献附录二 重要名词索引后记插图 《江南铁泪图》与《河南奇荒铁泪图》之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