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社会公正观研究(社会学前沿论丛) / 社会学前沿论丛
定价:¥35.00
                            								作者: 张静
出版时间:2008-06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093314
 - 1-1
 - 268422
 - 2008-06
 - 214
 - 212
 - C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03)“转型中国的社会公正观”之研究成果。运用2005年以来收集的问卷、访谈、历史文献、财产纠纷和资产处置案例等资料,研究采用定性经验分析,本书的观察主题是社会成员持有的公正观念。包括:当人们对是否“公正”作出评价时,通常使用什么根据,其中是否存在共识性的核心价值及原则,影响其“公正感”的因素是什么,在不同领域和事项方面,人们的评价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在社会变迁及转型过程中,人们有关公正评价的价值和尺度是否发生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                            
                            
                        
                            目录
                        
                        
                                前言社会公正观研究访谈研究 公正观访谈:初步发现  问题与假定  样本描述  生活意愿选择  生活意愿选择和个人特征  基本趋势小结 “自身作为”与“公共利益”  问题提出  已有研究  三种能力类型  主要原则:自身作为  “自身作为”原则的运用  辅助原则:公共利益  两个原则的关系  两个原则一致  两个原则不一致  两个原则交互框架的解释力 公正原则:通用性与专用性变迁  问题提出  公正原则的种类  公正原则:领域模式与序列模式  公正原则何以变化?  资料来源和分析框架  土地改革之前的公正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正原则  修正的领域模式:通用性与专用性的混合  分领域的序列模式:正当性秩序  影响机制:国家的角色  其他资源:回到不平等  结论与讨论案例研究 不同关系中的衡平原则  “中国人的公正观”  关系分析的框架  疏远关系  亲近关系  对比和讨论 基于“比较”的公正观  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公正原则  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公正观  乡村资产分配中的公正观  村民的差序资格  基于“比较”的公正观  平均与平等:历史纬度的比较  平均与衡平:村民之间的比较  结论与讨论 社会言论:正当性理据的变化  问题  预设和方法  三个案件及社会言论  正当性理据变化  潜在趋向   公共、个体、公民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