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14年9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中国政治思想通史·隋唐卷》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93977
  • 1-1
  • 279989
  • 平装
  • 2014年9月
  • 619
  • 560
  • D092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从官方儒学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最高统治者及其重要辅臣的君道理论、著名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思想、道教信仰体系及其社会政治观念、佛教对政治文化的影响、热点政治课题与政策之争、形形色色的社会政治批判思想、社会大众的普遍政治意识等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全面展示、深入分析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在隋唐五代时期的演化历程、总体特征和历史价值。初步设想为九章,其中“官方儒学的理想政治模式理论”可能需要两章的规模。具体的章节目录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目录
导言:政治思想现象的弥散性与政治思想载体的多样性第一章 经学的统一与统治思想哲学基础的转型 第一节 经学实现统一的主要历史动因 第二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三节 自然本体和伦理本位相结合的道论与治道 第四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的历史地位第二章 钦定儒家经典注疏论君主制度的一般规定性 第一节 国家宪章化的钦定儒家经典 第二节 “立君为民”的国家政治本体论 第三节 最高权力一元化的政体论 第四节 阐释最高权位传承法则的天赋君权论第三章 钦定儒家经典注疏论君主政治的施政法则 第一节 阴阳论与君臣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中庸论与礼仁政治的基本法则 第三节 刚柔论与宽猛相济、德刑相须、礼乐协调的施政方略第四章 钦定儒家经典注疏论人性、王政与政治教育 第一节 人为贵与王政 第二节 教化为王政之本 第三节 “六经之道”与培养统治者的政治教育理论第五章 著名儒家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王通论“中道”及“三教可一” 第二节 柳宗元论大中之道及政治本原与国家政体 第三节 韩愈论道统与尊君 第四节 李翱论“性善情恶,灭情复性”第六章 道教(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道教(道家)与唐代官方学说 第二节 钦定道家(道教)经典的地位与影响 第三节 著名道教学者崇道尊君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道教经戒对信教群体政治观念的影响第七章 佛教及其他外来宗教对政治观念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的中国化 第二节 佛教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第三节 弥勒大乘教的政治观念 第四节 祆教、景教、摩尼教对社会政治观念的影响第八章 最高统治者的君道理论(上)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皇帝的自我政治意识 第二节 隋文帝论“有名不恒,所辅惟德” 第三节 隋炀帝论“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第九章 最高统治者的君道理论(中) 第一节 唐太宗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第二节 唐太宗论“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第三节 唐太宗论“以法理天下”第十章 最高统治者的君道理论(下) 第一节 武则天论“非群臣同体,则不能兴其业” 第二节 唐玄宗论“以孝理天下” 第三节 五代十国君臣议政中的民本思想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皇帝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第十一章 热点政治课题及相关的政策之争 第一节 “封建”与“郡县”两种国家结构之争 第二节 三教之争与宗教政策之争第十二章 与国家财政问题相关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隋朝土地赋役制度的制度理念 第二节 唐朝前期的土地赋役制度及财税理念转化的端倪 第三节 与财政改革密切相关的政治思想第十三章 形形色色的政治批判思想 第一节 皇帝、官吏、庶民三大政治等级的政治批判思想 第二节 普通民众以“均平”为理据的政治批判思想 第三节 皮日休批判暴君弊政的仁政论 第四节 无能子否定圣人、君王和纲常的无君论 第五节 罗隐批判暴君弊政的明君论 第六节 谭峭非议现实的均食尚俭论引用文献版本目录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