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生物化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9787565522338
  • 1-2
  • 286176
  • 16开
  • 2022年7月
  • 700
  • Q5
  • 本科
内容简介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物理学的和近代生物学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过程中物质的组成、性质、代谢变化规律及它们与生物体机能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静态生物化学部分探讨了构成生物体的大分子如糖、脂、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性质、功能,同时介绍了这些物质的分离、分析技术及其应用;二、动态生物化学部分系统介绍了糖、脂、蛋白质、核酸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代谢调控及代谢变化与生物体机能之间的关系;三、分子生物学部分主要以原核生物为例,介绍了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同时简要介绍了真核生物的代谢调控,是生物化学的发展和延续。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1.1.2 生物体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和代谢调节   1.1.3 生物体的基因表达及其调控  1.2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1.3 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生物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1.5 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 第2章 蛋白质化学  2.1 蛋白质概论   2.1.1 蛋白质的功能   2.1.2 蛋白质的分类   2.1.3 蛋白质的水解  2.2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2.2.1 元素组成   2.2.2 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2.3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2.3.1 蛋白质一级结构   2.3.2 蛋白质二级结构   2.3.3 超二级结构、结构域和纤维状蛋白质的功能   2.3.4 蛋白质三级结构   2.3.5 蛋白质四级结构   2.3.6 蛋白质结构研究技术  2.4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4.1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4.2 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5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5.1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2.5.2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   2.5.3 蛋白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2.5.4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   2.5.5 蛋白质沉淀   2.5.6 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2.5.7 蛋白质的颜色反应与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2.5.8 蛋白质免疫化学性质  2.6 蛋白质的分离与鉴定   2.6.1 根据分子大小差异分离蛋白质   2.6.2 用溶解度差异分离蛋白质   2.6.3 利用电荷不同分离蛋白质   2.6.4 根据蛋白质吸附特性进行分离蛋白质   2.6.5 根据生物分子特异亲和力分离蛋白质   2.6.6 蛋白质的鉴定   2.6.7 蛋白质组与蛋白质组学简介 第3章 酶  3.1 概述   3.1.1 酶的概念与化学本质   3.1.2 酶的组成   3.1.3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3.1.4 酶的命名与分类  3.2 酶活力测定   3.2.1 酶活力   3.2.2 酶活力测定的基本原则   3.2.3 酶活力的表示   3.2.4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3.3 酶促反应动力学   3.3.1 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   3.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3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4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5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6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7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4 酶的催化机理   3.4.1 酶的催化反应发生在活性中心   3.4.2 酶反应专一性的假说   3.4.3 酶催化高效率的机制   3.4.4 几种酶的作用机理  3.5 酶活性的调节   3.5.1 别构调节   3.5.2 酶原激活   3.5.3 共价修饰调节   3.5.4 同工酶  3.6 酶工程简介 第4章 维生素与辅酶  4.1 水溶性维生素   4.1.1 维生素B1与焦磷酸硫胺素   4.1.2 维生素B2与FMN、FAD   4.1.3 维生素PP与NAD+、NADP+   4.1.4 维生素B3与辅酶A   4.1.5 维生素B6及其辅酶   4.1.6 维生素B7(生物素)   4.1.7 叶酸与四氢叶酸   4.1.8 维生素B12(钴胺素)及其辅酶   4.1.9 维生素C与辅酶  4.2 脂溶性维生素   4.2.1 维生素A   4.2.2 维生素D   4.2.3 维生素E   4.2.4 维生素K  4.3 其他的辅基或辅酶 第5章 糖类  5.1 单糖   5.1.1 单糖   5.1.2 单糖的重要性质   5.1.3 单糖衍生物  5.2 寡糖   5.2.1 二糖   5.2.2 三糖  5.3 多糖   5.3.1 同多糖   5.3.2 杂多糖  5.4 结合糖   5.4.1 糖蛋白   5.4.2 肽聚糖   5.4.3 蛋白聚糖   5.4.4 糖脂 第6章 核酸化学  6.1 核酸的概述   6.1.1 核酸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6.1.2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6.1.3 核酸的生物学功能  6.2 核苷酸   6.2.1 核苷酸的组成与种类   6.2.2 核苷酸的理化性质  6.3 DNA的结构   6.3.1 核苷酸的连接方式   6.3.2 DNA双螺旋模型   6.3.3 DNA的三级结构   6.3.4 DNA组装  6.4 RNA的结构   6.4.1 tRNA的高级结构   6.4.2 rRNA的高级结构   6.4.3 其他RNA(mRNA)的高级结构  6.5 核酸的性质与分离鉴定   6.5.1 核酸的水解   6.5.2 核酸的两性性质   6.5.3 核酸的紫外吸收   6.5.4 核酸的变性、复性及其应用   6.5.5 核酸的分离与鉴定   6.5.6 核酸的超速离心   6.5.7 核酸的凝胶电泳   6.5.8 核酸的序列测定   6.5.9 核酸柱层析 第7章 脂类和生物膜  7.1 生物体内的脂类   7.1.1 脂肪酸   7.1.2 脂酰甘油和蜡   7.1.3 磷脂类   7.1.4 固醇类   7.1.5 结合脂类  7.2 生物膜的结构   7.2.1 生物膜的组成   7.2.2 生物膜的结构和特性  7.3 生物膜的功能   7.3.1 物质运输   7.3.2 细胞信号转导   7.3.3 能量传递和转换   7.3.4 识别功能 第8章 新陈代谢概论与生物氧化  8.1 新陈代谢概论  8.2 生物氧化概述   8.2.1 生物氧化的概念   8.2.2 生物氧化的特点   8.2.3 生物氧化的种类   8.2.4 生物氧化方式   8.2.5 生物氧化中CO2和H2O生成的方式   8.2.6 生物氧化的自由能变化   8.2.7 生物体内的高能化合物  8.3 电子传递链   8.3.1 线粒体   8.3.2 电子传递链   8.3.3 电子传递抑制剂  8.4 氧化磷酸化作用   8.4.1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8.4.2 生物体内ATP生成的方式   8.4.3 氧化磷酸化机制   8.4.4 ATP的合成机制   8.4.5 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8.4.6 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及抑制作用   8.4.7 线粒体外NADH的氧化  8.5 其他的氧化系统 第9章 糖代谢  9.1 无氧氧化   9.1.1 无氧氧化的概念及大致历程   9.1.2 糖酵解过程   9.1.3 糖酵解的能量变化和特点   9.1.4 糖酵解的调控   9.1.5 丙酮酸的无氧氧化   9.1.6 无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9.2 有氧氧化   9.2.1 有氧氧化的概念及大致历程   9.2.2 丙酮酸形成乙酰CoA   9.2.3 柠檬酸循环   9.2.4 柠檬酸循环的特点   9.2.5 柠檬酸循环的调控   9.2.6 柠檬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9.2.7 柠檬酸循环的回补反应   9.2.8 有氧氧化的生理意义   9.2.9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调节  9.3 磷酸戊糖途径   9.3.1 磷酸戊糖途径的两个阶段   9.3.2 磷酸戊糖途径的速率由NADP+的水平控制   9.3.3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9.4 糖的异生作用   9.4.1 糖异生作用的途径   9.4.2 糖异生作用的前体   9.4.3 乳酸循环   9.4.4 糖异生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9.4.5 糖异生的调节  9.5 其他糖的代谢   9.5.1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9.5.2 淀粉的合成与分解   9.5.3 双糖的合成与分解   9.5.4 单糖之间的相互转化   9.5.5 哺乳动物血糖水平的调节 第10章 脂类代谢  10.1 脂类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10.1.1 脂类的消化   10.1.2 脂类的吸收   10.1.3 脂类物质的转运  10.2 脂肪的降解   10.2.1 脂肪的降解   10.2.2 甘油的降解与转化   10.2.3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10.3 乙醛酸循环   10.3.1 发生部位   10.3.2 反应过程   10.3.3 乙醛酸循环与其他途径之间的联系   10.3.4 乙醛酸循环的主要生物学意义  10.4 酮体   10.4.1 酮体的合成与分解代谢   10.4.2 酮体的生理意义   10.4.3 酮体生成的调节  10.5 脂肪的合成   10.5.1 α-磷酸甘油的形成   10.5.2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0.5.3 甘油三酯的生物合成  10.6 类脂的代谢   10.6.1 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10.6.2 鞘磷脂的代谢   10.6.3 糖脂的代谢   10.6.4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与转化 第11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1.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11.1.1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降解   11.1.2 蛋白质在细胞中的降解  11.2 氨基酸的降解与转化   11.2.1 脱氨基作用   11.2.2 脱羧基作用   11.2.3 氨的去路   11.2.4 碳架的去路   11.2.5 氨基酸衍生的其他含氮化合物  11.3 氮素循环   11.3.1 氮素循环   11.3.2 氨的来源   11.3.3 氨的同化   11.3.4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12章 核酸的酶促降解与核苷酸代谢  12.1 核酸的酶促降解   12.1.1 脱氧核糖核酸酶与核糖核酸酶   12.1.2 核酸内切酶与核酸外切酶   12.1.3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2.2 核苷酸的降解   12.2.1 核苷酸和核苷的降解   12.2.2 嘌呤碱的降解   12.2.3 嘧啶碱的降解  12.3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3.1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3.2 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3.3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2.3.4 核苷三磷酸与脱氧核苷三磷酸的合成   12.3.5 核苷酸合成的抑制剂   12.3.6 核苷酸辅酶的合成 第13章 DNA的合成  13.1 DNA的复制   13.1.1 半保留复制   13.1.2 DNA复制体系   13.1.3 原核生物DNA的复制过程   13.1.4 DNA复制的准确性   13.1.5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特点  13.2 反转录作用   13.2.1 反转录酶   13.2.2 反转录病毒的生活周期  13.3 DNA的损伤和修复   13.3.1 直接修复   13.3.2 切除修复   13.3.3 错配修复   13.3.4 重组修复   13.3.5 应急反应  13.4 基因工程简介   13.4.1 基因工程的概念   13.4.2 基因工程的操作技术   13.4.3 基因工程的应用与前景   13.4.4 聚合酶链式反应 第14章 RNA的生物合成  14.1 原核生物RNA转录   14.1.1 原核生物启动子   14.1.2 原核生物RNA聚合酶   14.1.3 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14.1.4 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  14.2 真核生物RNA转录   14.2.1 真核生物RNA聚合酶   14.2.2 真核生物启动子   14.2.3 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   14.2.4 真核生物RNA转录后的加工  14.3 RNA的复制 第15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5.1 遗传密码   15.1.1 遗传密码的解读   15.1.2 密码子的基本性质  15.2 蛋白质合成的体系   15.2.1 mRNA是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15.2.2 tRNA是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15.2.3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工厂   15.2.4 翻译辅助因子  15.3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5.3.1 氨基酸的活化   15.3.2 肽链合成的起始   15.3.3 肽链合成的延伸   15.3.4 肽链合成的终止与释放   15.3.5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15.4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和运输   15.4.1 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   15.4.2 蛋白质合成后的靶向输送 第16章 代谢调节  16.1 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   16.1.1 细胞代谢网络   16.1.2 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的相互关系   16.1.3 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6.1.4 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6.1.5 核酸代谢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16.2 代谢调节   16.2.1 代谢调节的四级水平   16.2.2 细胞水平调节   16.2.3 酶水平的调节   16.2.4 激素水平的调节   16.2.5 神经水平的调节  16.3 基因表达调控   16.3.1 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16.3.2 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