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16年7月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以下为《配电系统分析与自动化》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9787111533948
  • 1-1
  • 341634
  • 2016年7月
  • 352
  • 246
内容简介
在电力系统中,配电网是直接面向用户的末端环节,配电网的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直接影响供电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本书主要介绍智能配电网概念和通信系统、配电自动化功能、配电高级分析、短路电流计算、可靠性分析、网络重构与供电恢复、电压无功控制、谐波分析、继电保护等以及智能电网的互操作和成熟度模型等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配电网规划、分析与仿真以及与自动化相关的研究与开发的科研院所、公司及高校的工程师、学者、老师、学生等参考使用。
目录
目录<br/>译者的话<br/>原书前言<br/>第1章智能电网概述<br/>1.1智能电网之于配电系统<br/>1.2智能电网的定义<br/>1.3智能电网对配电系统的益处<br/>1.3.1提高可靠性<br/>1.3.2提升系统效率<br/>1.3.3分布式能源<br/>1.3.4优化资产利用和高效运行<br/>1.4质量指标<br/>1.4.1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SAIDI)<br/>1.4.2系统平均停电频率(SAIFI)<br/>1.4.3用户平均停电持续时间(CAIDI)<br/>1.4.4瞬时平均停电频率(MAIFI)和瞬时平均停电事件的发生频率(MAIFIE)<br/>练习<br/>第2章配电自动化功能<br/>2.1电力系统自动化<br/>2.2EMS功能范围<br/>2.3DMS功能范围<br/>2.4DMS功能<br/>2.4.1稳态性能提高类功能<br/>2.4.2动态性能提高类功能<br/>2.5地理信息系统<br/>2.5.1AM/FM功能<br/>2.5.2数据库管理<br/>2.6通信选项<br/>2.7监控和数据采集<br/>2.7.1SCADA功能<br/>2.7.2系统架构<br/>2.8同步相量测量技术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br/>2.8.1定义<br/>2.8.2PMU应用<br/>第3章配电系统分析基础<br/>3.1电路定律<br/>3.1.1欧姆定律<br/>3.1.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br/>3.1.3基尔霍夫电流定律<br/>3.2电路定理<br/>3.2.1戴维南定理<br/>3.2.2/△变换<br/>3.2.3叠加定理<br/>3.3交流电路<br/>3.4标幺化<br/>3.5潮流计算<br/>3.5.1潮流方程<br/>3.5.2牛顿拉夫逊法<br/>3.5.3节点类型<br/>3.5.4牛顿拉夫逊法在潮流计算中的应用<br/>3.5.5解耦法<br/>3.6辐射状潮流概念<br/>3.6.1理论基础<br/>3.6.2配电网模型<br/>3.6.3节点和支路辨识<br/>3.6.4节点和支路辨识示例<br/>3.6.5辐射状潮流算法<br/>练习<br/>第4章短路电流计算<br/>4.1短路电流特性<br/>4.2故障电流整定计算<br/>4.3对称故障计算<br/>4.4对称分量<br/>4.4.1建立序网络的重要性<br/>4.4.2基于对称分量法的不对称故障计算<br/>4.4.3系统等效阻抗<br/>4.4.4电流与电压信号在保护系统中的应用<br/>练习<br/>第5章配电系统的可靠性<br/>5.1网络建模<br/>5.2网络约简<br/>练习<br/>第6章配电系统网络重构与供电恢复<br/>6.1最优拓扑结构<br/>6.2遥控开关位置<br/>6.2.1提高可靠性<br/>6.2.2提高灵活性<br/>6.3以改善运行状况为目的的馈线重构<br/>6.4以恢复供电为目的的馈线重构<br/>6.4.1故障定位、隔离与供电恢复(FLISR)<br/>6.4.2人工恢复和FLISR的对比<br/>6.4.3重构的约束条件<br/>6.4.4FLISR集中智能控制中心<br/>6.4.5FLISR分布式智能体<br/>6.4.6FLISR就地智能<br/><br/>第7章电压/无功控制<br/>7.1电压调节的定义<br/>7.2改善电压调节的方法<br/>7.3电压调节器<br/>7.4配电系统中的电容器应用<br/>7.4.1馈线模型<br/>7.4.2电容器的选址和定容<br/>7.4.3利用单个电容器组降损<br/>7.4.4利用双电容器组降损<br/>7.4.5利用三个电容器组降损<br/>7.4.6若干电容器组应用<br/>7.4.7电容器选址定容软件<br/>7.5含VVC装置的配电馈线建模<br/>7.6考虑SCADA的电压/无功控制<br/>7.7电压/无功控制的要求<br/>7.8综合电压/无功控制<br/>练习<br/>第8章谐波分析<br/>8.1一般意义上的谐波<br/>8.2理论背景<br/>8.3谐波检测<br/>8.4并联谐振<br/>8.5串联谐振<br/>8.6谐波值验证<br/>8.6.1谐波限值<br/>8.6.2电压畸变限值<br/>8.6.3电流畸变限值<br/>8.7谐波检测<br/>8.8电容器的重估算和重定位<br/>8.9模型<br/>8.9.1谐波源<br/>8.9.2系统模型<br/>8.9.3负荷模型<br/>8.9.4支路模型<br/>8.10降容变压器<br/><br/>第9章现代配电系统保护<br/>9.1过电流保护基础<br/>9.1.1保护配合原则<br/>9.1.2瞬时动作单元的整定标准<br/>9.1.3延时继电器的设定<br/>9.1.4通过软件设定过电流继电器<br/>9.2Dy型变压器间协调<br/>9.3馈线保护设备<br/>9.3.1重合闸开关<br/>9.3.2分段器<br/>9.3.3熔断器<br/>9.4整定原则<br/>9.4.1熔断器间的协调<br/>9.4.2重合器和熔断器间的协调<br/>9.4.3重合器与分段器的协调<br/>9.4.4重合器分段器熔断器的协调<br/>9.4.5重合器和重合器的协调<br/>9.4.6重合闸继电器协调配合<br/>9.5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继电保护<br/>9.5.1短路水平<br/>9.5.2同步<br/>9.5.3过电流保护<br/>9.5.4自适应保护<br/>练习<br/>第10 章智能电网通信技术<br/>10.1ISO OSI模型<br/>10.2电力系统的通信解决方案<br/>10.2.1高级量测体系中的通信解决方案<br/>10.2.2配电网通信技术<br/>10.3通信传输介质<br/>10.3.1有线和载波通信<br/>10.3.2无线通信<br/>10.3.3光纤通信<br/>10.4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安全<br/>10.5IEC 61850<br/>10.5.1IEC 61850的标准文档和功能<br/>10.5.2系统配置语言<br/>10.5.3GOOSE消息的配置和验证<br/>10.5.4系统结构<br/>10.5.5系统验证测试<br/>10.5.6变电站IT网<br/>10.5.7过程总线<br/><br/>第11章电力系统中的互操作概念<br/>11.1互操作需要的要素<br/>11.2信息交换过程<br/>11.3数据模型和国际标准<br/>11.4电力系统信息模型的实现<br/>第12章成熟度模型<br/>12.1智能电网成熟度模型定义<br/>12.2使用智能电网成熟度模型的好处<br/>12.3SGMM的起源和构成<br/>12.4SGMM的开发过程<br/>12.5SGMM的级别和控制权<br/>12.5.1SGMM成熟度级别<br/>12.5.2SGMM领域<br/>12.6使用SGMM的结果与分析<br/>12.7SGMM案例<br/>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