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工业出版社
- 9787121467431
- 1-1
- 524953
- 48253967-3
- 平塑
- 16开
- 2023-11
- 240
- 基础科学与工程
- 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发光的概念,以及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规律、性能及应用,是一本内容全面、材料新颖、理论性较强、技术先进且兼顾实用性的图书。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固体发光基础知识、光谱分析、上转换发光、半导体理论、稀土材料发光、色度学、分立发光中心发光、能量传递与输运、光致发光、电致发光、激光器发光原理。本书提供配套的电子课件PPT等教学资源。
目录
目 录__eol__ __eol__第1章 绪论 1__eol__1.1 引言 1__eol__1.2 课程目的与任务 2__eol__1.3 发光物理学的内容 2__eol__1.4 发光及发光现象 2__eol__1.4.1 发光现象 5__eol__1.4.2 发光的定义 5__eol__1.4.3 发光的基本过程 7__eol__1.5 发光的分类 8__eol__1.5.1 光致发光 8__eol__1.5.2 电致发光 8__eol__1.5.3 阴极射线发光 9__eol__1.5.4 放射线发光 9__eol__1.5.5 X射线发光 10__eol__1.5.6 化学发光 10__eol__1.5.7 生物发光 11__eol__1.5.8 摩擦发光 12__eol__1.5.9 声致发光 12__eol__1.6 发光材料的应用[5] 13__eol__思考题1 13__eol__参考文献 13__eol__第2章 固体发光基础知识 14__eol__2.1 背景知识 14__eol__2.1.1 发光材料的定义 14__eol__2.1.2 发光材料的形态 14__eol__2.1.3 原子能级及跃迁 16__eol__2.2 固体光吸收的本质 21__eol__2.2.1 基础吸收 22__eol__2.2.2 半导体的光吸收和光导电现象 24__eol__2.3 固体发光及发光材料 26__eol__2.3.1 激发源和发光材料分类 26__eol__2.3.2 发光材料的特性 26__eol__2.3.3 发光颜色的表征 27__eol__2.4 荧光和磷光 28__eol__2.4.1 光致发光材料的基本组成 28__eol__2.4.2 光致发光原理 28__eol__2.4.3 反斯托克斯磷光体 30__eol__2.4.4 典型荧光和磷光材料 31__eol__思考题2 33__eol__参考文献 33__eol__第3章 光谱分析 34__eol__3.1 光谱分析的发展与研究内容 34__eol__3.1.1 光谱分析的发展[1] 34__eol__3.1.2 光谱分析的研究内容 35__eol__3.1.3 光谱分析 37__eol__3.2 分子发光分析 38__eol__3.2.1 分子荧光分析法 38__eol__3.2.2 磷光分析法 47__eol__3.3 分光光度法 51__eol__3.3.1 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51__eol__3.3.2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52__eol__3.3.3 分光光度法的误差 52__eol__3.4 朗伯?比尔定律的推导 52__eol__3.4.1 朗伯定律 53__eol__3.4.2 比尔定律 53__eol__3.4.3 朗伯?比尔定律 53__eol__3.4.4 朗伯?比尔定律的物理意义 54__eol__3.4.5 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 54__eol__3.4.6 吸光度的加和性 54__eol__3.5 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 54__eol__3.5.1 吸收系数 54__eol__3.5.2 桑德尔灵敏度 55__eol__3.6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应用 56__eol__3.6.1 标准曲线的绘制 56__eol__3.6.2 标准曲线的应用 56__eol__3.7 引起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 56__eol__3.7.1 物理因素 56__eol__3.7.2 化学因素 57__eol__3.8 吸光光度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区别[2] 57__eol__3.8.1 原理不同 57__eol__3.8.2 特点不同 58__eol__3.8.3 用途不同 58__eol__思考题3 58__eol__参考文献 58__eol__第4章 上转换发光 59__eol__4.1 上转换发光的概念 59__eol__4.2 上转换技术的发展 60__eol__4.3 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机理 60__eol__4.3.1 激发态吸收 61__eol__4.3.2 能量传递上转换 61__eol__4.3.3 光子雪崩 62__eol__4.4 上转换机理 63__eol__4.4.1 实际的上转换过程 63__eol__4.4.2 不同机理的双光子上转换效率 65__eol__4.5 上转换发光材料 65__eol__4.5.1 掺杂Yb3+和Er3+的材料 65__eol__4.5.2 掺杂Yb3+和Tm3+的材料 66__eol__4.5.3 掺杂Er3+或Tm3+的材料 66__eol__4.6 实例分析 67__eol__4.6.1 样品制备与光谱测试 67__eol__4.6.2 激发机理 67__eol__4.6.3 实验结果讨论 68__eol__4.7 上转换发光材料及其应用 69__eol__思考题4 73__eol__参考文献 73__eol__第5章 半导体理论 75__eol__5.1 固体的能带理论 75__eol__5.1.1 能带的形成 75__eol__5.1.2 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 75__eol__5.2 半导体材料硅的晶体结构 76__eol__5.2.1 晶体结构 77__eol__5.2.2 硅晶体内的共价键 77__eol__5.2.3 晶面和晶向 78__eol__5.2.4 原子密排面和解理面 78__eol__5.3 半导体的特性 79__eol__5.3.1 纯度 79__eol__5.3.2 导电能力 79__eol__5.3.3 导电过程描述 79__eol__5.3.4 本征半导体与掺杂半导体 80__eol__5.3.5 产生与复合 80__eol__5.3.6 杂质与掺杂半导体 80__eol__5.4 载流子的复合与寿命 82__eol__5.4.1 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 82__eol__5.4.2 平衡载流子和非平衡载流子 82__eol__5.4.3 直接复合 82__eol__5.4.4 间接复合 83__eol__5.4.5 表面复合 83__eol__5.5 载流子的传输 84__eol__5.5.1 漂移与迁移率 84__eol__5.5.2 扩散 84__eol__5.5.3 扩散长度 84__eol__5.6 PN结二极管 85__eol__5.6.1 PN结 85__eol__5.6.2 自建电场 85__eol__5.6.3 PN结的形成 85__eol__5.6.4 正、反向偏置的PN结 85__eol__5.6.5 PN结电流的解析描述 86__eol__5.7 硅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 86__eol__5.7.1 物理性质及常数 86__eol__5.7.2 化学性质 87__eol__5.7.3 参数的测量 87__eol__5.7.4 硅材料的性能参数测量 88__eol__思考题5 89__eol__参考文献 90__eol__第6章 稀土材料发光 91__eol__6.1 稀土材料的发光 91__eol__6.1.1 稀土发光与其晶体内部结构 91__eol__6.1.2 稀土发光过程 91__eol__6.1.3 稀土材料的荧光和磷光 92__eol__6.2 稀土的电子层结构和光谱学性质 92__eol__6.2.1 稀土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层构型 93__eol__6.2.2 稀土元素的价态 93__eol__6.2.3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点 93__eol__6.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分类 94__eol__6.2.5 稀土发光的三基色原理 94__eol__6.3 灯用稀土发光材料 94__eol__6.3.1 气体放电和气体放电光源 95__eol__6.3.2 稀土发光材料在气体放电光源__eol__领域的应用 95__eol__6.3.3 低压汞灯 95__eol__6.3.4 高压汞灯 96__eol__6.4 长余辉发光材料 96__eol__6.5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98__eol__6.5.1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99__eol__6.5.2 稀土发光材料的主要应用 99__eol__6.6 基于无机稀土纳米探针的无背景__eol__荧光生物检测[3] 100__eol__思考题6 101__eol__参考文献 101__eol__第7章 色度学 102__eol__7.1 色度学基础 102__eol__7.1.1 颜色的基本性质 102__eol__7.1.2 颜色的交互作用和颜色恒常性 103__eol__7.1.3 颜色的混合 104__eol__7.2 颜色匹配和标定 106__eol__7.2.1 颜色匹配和颜色方程 106__eol__7.2.2 颜色相加原理 108__eol__7.2.3 颜色的标定 109__eol__7.3 固体发光的颜色表示 112__eol__7.4 辐射度量学和光度学基础 113__eol__7.4.1 概览 113__eol__7.4.2 辐射度量学物理量 114__eol__7.4.3 光度学物理量 115__eol__7.4.4 视见函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