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出版时间:2023-03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获奖信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基础生态学(第4版)(附数字课程)》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82574
  • 4版
  • 440727
  • 46243750-0
  • 大大16开
  • 2023-03
  • 600
  • 理学
  • 生态学
  •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面向本科生的生态学入门级经典教材。第2版和第3版分别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按照生态学的层次和发展历程,依次分为有机体与环境、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几大部分。本教材秉承重基础、跟前沿、以实践能力和生态观念的培养为核心的理念,以每章开头的关键词构建核心知识点和基础理论框架,同时通过丰富的案例力求反映最新进展,增加“窗口”介绍相关重要知识点的最新研究,特别是我国科学家取得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新设边栏与正文对应的数字资源,包括难点讲解视频、拓展阅读、彩图等。另外,沿袭上一版特点,本版进一步完善、更新了章末配套的数字课程资源,包括各章小结、重点与难点、自测题、思考题解析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数字资源,自主学习,以提升教学效果。

目录

 前辅文
 0 绪论
  0.1 生态学的定义
  0.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0.3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0.4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0.5 生态学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 有机体与环境
  1 生物与环境
   1.1 环境与生态因子
    1.1.1 环境
    1.1.2 生态因子
   1.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1.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1.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性定律
    1.3.1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1.3.2 限制因子
    1.3.3 耐受限度与生态幅
  2 能量环境
   2.1 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光的适应
    2.1.1 地球上光的分布
    2.1.2 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3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2.1.4 生物对光照周期的适应
   2.2 温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2.2.1 地球上温度的分布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
    2.2.3 温度对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影响
    2.2.4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2.2.5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2.2.6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2.3.1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2.3.2 风是传播运输工具
    2.3.3 风的破坏作用
    2.3.4 防风林
   2.4 火对生物的影响及防火管理
    2.4.1 火对生物的作用
    2.4.2 防火管理
  3 物质环境
   3.1 水的生态作用
    3.1.1 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
    3.1.2 陆地上水的分布
   3.2 生物对水的适应
    3.2.1 植物与水
    3.2.2 动物对水的适应
   3.3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
    3.3.1 氧与生物
    3.3.2 CO2的生态作用
   3.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1 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2 土壤的化学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4.3 土壤的生物特性
    3.4.4 植物对土壤的适应
 第二部分 种群生态学
  4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4.1 种群的概念
   4.2 种群动态
    4.2.1 种群的密度和分布
    4.2.2 种群统计学
    4.2.3 种群的增长模型
    4.2.4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4.2.5 生态入侵
   4.3 种群调节
    4.3.1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4.3.2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
   4.4 集合种群动态
    4.4.1 集合种群的概念和术语
    4.4.2 集合种群理论的意义与应用
  5 生物种及其变异与进化
   5.1 物种的概念
   5.2 种群的遗传、变异与自然选择
    5.2.1 基因、基因库和基因频率
    5.2.2 变异、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
    5.2.3 遗传瓶颈和建立者效应
    5.2.4 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型
   5.3 物种形成
    5.3.1 物种形成及其过程
    5.3.2 物种形成的方式
  6 生活史对策
   6.1 能量分配与权衡
   6.2 体型效应
   6.3 生殖对策
    6.3.1 子代个体大小、数量与适合度
    6.3.2 r对策和K对策
    6.3.3 生殖价和生殖效率
    6.3.4 机遇、平衡和周期性生活史对策
   6.4 生境分类与植物的生活史对策
   6.5 滞育和休眠
   6.6 迁移
   6.7 复杂的生活周期
   6.8 衰老
  7 种内与种间关系
   7.1 种内关系
    7.1.1 密度效应
    7.1.2 性别生态学
    7.1.3 领域和社会等级
    7.1.4 他感作用
    7.1.5 集群生活
   7.2 种间关系
    7.2.1 种间竞争
    7.2.2 捕食作用
    7.2.3 寄生作用
    7.2.4 共生作用
 第三部分 群落生态学
  8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8.1 生物群落
    8.1.1 生物群落的概念
    8.1.2 群落的基本特征
    8.1.3 对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
   8.2 群落的种类组成
    8.2.1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8.2.2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8.2.3 物种多样性指数
    8.2.4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8.2.5 解释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规律的各种学说
    8.2.6 种间关联
   8.3 群落的结构
    8.3.1 群落的结构单元
    8.3.2 群落的垂直结构
    8.3.3 群落的水平结构
    8.3.4 群落的时间结构
    8.3.5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8.4 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8.4.1 生物因素
    8.4.2 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8.4.3 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8.4.4 岛屿与群落结构
    8.4.5 一个物种丰富度的简单模型
    8.4.6 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9 群落的动态
   9.1 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9.2 生物群落的演替
    9.2.1 演替的概念
    9.2.2 演替的类型
    9.2.3 演替系列
    9.2.4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9.2.5 演替方向
    9.2.6 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
    9.2.7 演替顶极学说
  10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0.1 群落分类
    10.1.1 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10.1.2 植物群落的命名
    10.1.3 法瑞学派和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简介
    10.1.4 群落的数量分类
   10.2 群落排序
    10.2.1 群落排序的概念
    10.2.2 群落排序的类型
 第四部分 生态系统生态学
  11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1.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11.2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1.3 食物链和食物网
   11.4 营养级和生态锥体
   11.5 生态效率
   11.6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和生态平衡
  12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2.1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
    12.1.1 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
    12.1.2 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12.1.3 初级生产的生产效率
    12.1.4 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
    12.1.5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12.2 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
    12.2.1 次级生产过程
    12.2.2 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12.2.3 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
   12.3 生态系统中的分解
    12.3.1 分解过程的性质
    12.3.2 分解者生物
    12.3.3 资源质量对分解的影响
    12.3.4 理化环境对分解的影响
   12.4 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12.4.1 研究能量传递规律的热力学定律
    12.4.2 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12.4.3 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流分析
    12.4.4 异养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
   12.5 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
  1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3.1 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
   13.2 全球水循环
   13.3 碳循环
   13.4 氮循环
   13.5 磷循环
   13.6 硫循环
   13.7 其他元素的循环
   13.8 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
  14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14.1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14.1.1 陆地生态系统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
    14.1.2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14.1.3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14.2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
   14.3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
   14.4 世界主要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14.4.1 热带雨林
    14.4.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14.4.3 落叶阔叶林
    14.4.4 北方针叶林
    14.4.5 草原
    14.4.6 荒漠
    14.4.7 冻原
    14.4.8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
 第五部分 应用生态学
  15 应用生态学
   15.1 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
    15.1.1 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15.1.2 臭氧层的破坏
    15.1.3 污染问题
   15.2 人口与资源问题
    15.2.1 人口问题
    15.2.2 资源问题
   15.3 农业生态学
    15.3.1 农业的发展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5.3.2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
    15.3.3 生态农业
   15.4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5.4.1 生物多样性价值
    15.4.2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15.4.3 生物多样性科学及保护相关研究
    15.4.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15.5 生态系统服务
    15.5.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
    15.5.2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15.5.3 生态系统服务项目内容
    15.5.4 各类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15.5.5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
   15.6 生态系统管理
    15.6.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
    15.6.2 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
    15.6.3 生态系统管理与人类地位的双重性
    15.6.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持续力
    15.6.5 生态学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基础
    15.6.6 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15.7 收获理论
    15.7.1 最大持续产量
    15.7.2 环境波动与种群结构
   15.8 有害生物防治
    15.8.1 有害生物防治的目标与技术类型
    15.8.2 化学杀虫剂、除草剂及其问题
    15.8.3 生物防治、遗传防治及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
 第六部分 现代生态学
  16 分子生态学
   16.1 生物对逆境胁迫的分子水平适应
    16.1.1 生物对寒冷的分子水平适应
    16.1.2 生物对高温的分子水平适应
    16.1.3 植物抗干旱的分子水平适应
    16.1.4 植物抗逆境的分子机制
    16.1.5 小哺乳动物适应低氧环境的分子机制
   16.2 生物种群的分子生态学
    16.2.1 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16.2.2 种群的遗传分化
    16.2.3 基因流
   16.3 亲缘地理学
    16.3.1 亲缘地理学的发展
    16.3.2 亲缘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17 景观生态学
   17.1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17.2 景观结构
   17.3 景观功能
   17.4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17.5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7.5.1 景观指数
    17.5.2 景观格局分析
    17.5.3 景观模型
   17.6 景观结构的起源和演变
  中文名词索引
  英文名词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