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出版时间:2014-04-01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获奖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设计类  

以下为《构成·创意设计》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9787564087258
  • 1
  • 55244
  • 2014-04-01
  • J06
作者简介
(一)科研项目:

1、1999年 参与重庆大学校史陈列馆“重庆大学校庆70周年”的装潢展示设计与制作。

2、2002年2月-2002年5月参与“荣事达洗衣机设计”项目。

3、2002年11月-2002年12月参与“力帆摩托贴花设计”项目。

4、2003年9月-2003年10月参与横向“成功装载机外观设计”项目。

5、2004年11月主持“重庆帝之杰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标志设计及企业形象策划项目。

6、2009年主持校纵向青年基金项目《工业设计本科毕业设计的管理及测评模式研究》。

7、2011年主持校纵向重庆大学中央面上项目《文化传承之于西南地区民间艺术造型设计研究》。

8、2011年9月主持设计项目《喷雾喷粉机外观设计》。

9、2011年5月参与横向项目《渝中区瑞安路转盘主题雕塑技术服务》。

10、2011年7月参与横向项目《重庆十八中校训艺术墙》。

11、2011年7月参与横向项目《重庆十八中文化宣传栏》。

12、2012年7月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基于CDIO理念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13、2012年7月,第一作者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名称:自动搓背按摩淋浴器,专利号:ZL 2011 2 0525831.2。

14、2013年1月,第一作者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名称: 锂动力喷雾喷粉机,专利号: ZL 2012 2 0337150.8。

15、2013年1月,第一作者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名称: 闹钟上使用的振动装置,专利号: ZL 2012 2 0376133.5。

(二)论文及教材编写:

1、论文“建筑色彩造型理论及应用”于2003年在《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二期发表,唯一作者。

2、论文“高新技术与革新设计”于2006年11月在《艺术设计论集》发表,唯一作者。

3、论文“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剖析和应用”于2006年在《包装工程》第6期发表,第一作者。

4、论文“无模铸型制造技术引入产品模型制作——动力产品的开发流程的革新”于2008年在《设计教育研究——2008工业设计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发表,第一作者。

5、论文“产品文化设计”于2008年在《设计教育研究——2008工业设计国际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发表,唯一作者。

7、2004年,参编十五规划教材《工业设计工程基础(Ⅱ)——创意机构及控制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且于2006年11月荣获重庆大学优秀教材奖。

8、2010年,副主编,编著十一五规划教材《工业设计工程基础(Ⅱ)——机械传动及创意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构成》课程的相关基础理论体系的构建,如构成之概念、构成之美学因素、构成之造型要素、构成之设计手法、从构成到设计等。在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构成作为基础课与专业设计的关联性内容讲解,强化课程的专业实用性。

在内容的编排上,强调了创意设计思想为主线并贯穿始终,强化对设计者的创意设计能力的培养。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什么是构成艺术
  1.1.1 构成的含义
  1.1.2 构成艺术的含义
  1.1.3 三大构成的概念
 1.2 构成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
  1.2.1 构成艺术与中华文明
  1.2.2 构成艺术课程体系的创立
 l.3 创意、设计和构成
  1.3.1 创意和设计
  1.3.2 “变字诀”创意法
  1.3.3 创意、设计和构成
第二章 构成之形式美法则及美感因素
 2.1 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2.1.1 尺度与比例
  2.1.2 对称与均衡
  2.1.3 统一与变化
  2.1.4 调和与对比
  2.1.5 节奏与韵律
  2.1.6 比拟与联想
 2.2 构成设计的美感因素
  2.2.1 视觉平衡感
  2.2.2 层次感
  2.2.3 立体与空间感
  2.2.4 动感与韵律感
  2.2.5 意境
第三章 构成之造型要素
 3.1 形态要素
  3.1.1 点
  3.1.2 线
  3.1.3 面
  3.1.4 形态
  3.1.5 点、线、面构成及其“变化”创意设计
 3.2 空间要素
  3.2.1 空间的含义
  3.2.2 平面空间之划分一骨格
  3.2.3 立体空间感
  3.2.4 空间构成及其“变化”创意设计
 3.3 色彩要素
  3.3.1 色彩三要素和孟塞尔色立体
  3.3.2 构成中色彩的影响因素
  3.3.3 构成色彩的两大类
 3.4 材料要素
  3.4.1 绘画材料
  3.4.2 绘画工具
  3.4.3 纸
 3.5 肌理要素
  3.5.1 肌理的含义
  3.5.2 肌理的种类
  3.5.3 肌理构成及其“变化”创意设计
第四章 构成之基础手法
 4.1 重复
  4.1.1 重复构成
  4.1.2 重复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1.3 重复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1.4 重复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1.5 重复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2 近似
  4.2.1 近似构成
  4.2.2 近似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2.3 近似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2.4 近似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2.5 近似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3 对比
  4.3.1 对比构成
  4.3.2 对比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3.3 对比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3.4 对比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3.5 对比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4 渐变
  4.4.1 渐变构成
  4.4.2 渐变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4.3 渐变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4.4 渐变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4.5 渐变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5 突变
  4.5.1 突变构成
  4.5.2 突变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5.3 突变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5.4 突变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5.5 突变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6 发射
  4.6.1 发射构成
  4.6.2 发射构成的“变化”创意设计
  4.6.3 发射手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6.4 发射手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4.6.5 发射手法在建筑与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剖析
第五章 从具象到抽象再到仿生设计
 5.1 关于具象形态与抽象形态
  5.1.1 具象形态的定义
  5.1.2 抽象形态的定义
  5.1.3 具象形态和抽象形态之间的关系
 5.2 具象构成
  5.2.1 独立具象构成
  5.2.2 意境合成与变换构成
 5.3 抽象构成
  5.3.1 具象形态的抽象演变
  5.3.2 抽象视觉表现
 5.4 仿生设计
  5.4.1 仿生形态设计的含义
  5.4.2 仿生设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4.3 仿形设计与仿生设计
  5.4.4 仿生设计之创意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