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09-09-01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以下为《现代化学基础(第三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272697
  • 3
  • 243913
  • 平装
  • 16开
  • 2009-09-01
  • 950
  • 7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保持原教材框架、结构和内容及编写特色的基础上,对个别章节和内容作了适当调整。本书共分22章,分别为:绪论,物质的聚集状态,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化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溶液,主族元素,副族元素,有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酸碱滴定分析,配位滴定分析,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化学与环境保护。每章有思考题、习题,书正文后面有习题中计算题参考答案、附录、参考文献、英汉对照索引等。本书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多媒体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及教学大纲。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本、专科近化学化工类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制药、生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与工程、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理科学、矿产、资源勘查、石油工程、石油地质、冶金、装备、铸造、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资源再生、安全工程)的基础课教材,亦可供化工工艺专业参考。

目录

 绪论
  1.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2.化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3.现代化学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现代化学基础》主要内容和学习目的、方法
 第一章 物质的聚集状态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1.2 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
   1.1.3 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
  1.2 液体
   1.2.1 液体的微观结构
   1.2.2 液体的蒸气压与液体的沸点
   1.2.3 液晶
  1.3 溶液
   1.3.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3.2 拉乌尔定律
   1.3.3 亨利定律
   1.3.4 稀溶液的依数性
  1.4 固体
   1.4.1 固体的种类和性质
   1.4.2 晶体的空间点阵结构
  1.5 超临界状态
  1.6 物质的其他形态
   1.6.1 等离子体
   1.6.2 超高密度态
   1.6.3 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与费米冷凝态
  思考题
  习题
 第二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1 氢原子光谱和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2.1.2 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
  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量子力学描述
   2.2.1 波函数
   2.2.2 微观粒子的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
   2.2.3 概率密度和电子云
   2.2.4 波函数和电子云的图像
   2.2.5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3.1 多电子原子轨道的能级
   2.3.2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3.3 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系
   2.3.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2.3.5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周期律
  2.4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4.1 原子半径
   2.4.2 元素的电离能
   2.4.3 元素的电子亲和能
   2.4.4 元素的电负性
   2.4.5 元素的氧化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思考题
  习题
 第三章 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3.1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
   3.1.1 离子键
   3.1.2 影响离子键强度的因素
   3.1.3 离子晶体
   3.1.4 离子键的强度———晶格能
  3.2 共价键和原子晶体
   3.2.1 现代价键理论
   3.2.2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3.2.3 分子轨道理论
   3.2.4 键参数
   3.2.5 原子晶体
  3.3 金属键和金属晶体
   3.3.1 金属键的改性共价键理论
   3.3.2 金属键的能带理论
   3.3.3 金属晶体
  3.4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和分子晶体
   3.4.1 分子的极性和偶极矩
   3.4.2 分子间作用力
   3.4.3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4.4 分子晶体
   3.4.5 超分子
  3.5 混合键型晶体
   3.5.1 链状结构晶体
   3.5.2 层状结构晶体
  3.6 离子的极化
   3.6.1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
   3.6.2 影响离子极化力和变形性的因素
   3.6.3 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7 簇合物和团簇———C60
  思考题
  习题
 第四章 配位化合物结构
  4.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4.1.1 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4.1.2 配合物的组成
   4.1.3 配合物的命名
   4.1.4 配合物的类型
  4.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4.2.1 价键理论
   4.2.2 晶体场理论
  4.3 配位反应的应用
   4.3.1 分析化学的离子检验与测定
   4.3.2 物质的分离
   4.3.3 难溶物的溶解
   4.3.4 环境保护
   4.3.5 金属或合金的电镀
   4.3.6 配合物在生成矿物中的作用
  思考题
  习题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5.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5.1.1 热力学的研究对象
   5.1.2 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5.2 热力学基本概念
   5.2.1 系统和环境
   5.2.2 状态和状态函数
   5.2.3 过程和途径
   5.2.4 热力学能
   5.2.5 热和功
   5.2.6 可逆过程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
   5.3.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
   5.3.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5.4 等容热与热力学能和等压热与焓
   5.4.1 等容热与热力学能
   5.4.2 等压热与焓
  5.5 热容
   5.5.1 热容的定义
   5.5.2 热容与温度的关系
   5.5.3 理想气体的Cp与CV的关系
   5.5.4 理想气体热力学能和焓变与热容
  5.6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些应用
   5.6.1 理想气体自由膨胀过程
   5.6.2 理想气体等温过程
   5.6.3 理想气体等容过程
   5.6.4 理想气体等压过程
   5.6.5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5.6.6 相变过程
  5.7 热化学概论
   5.7.1 反应进度
   5.7.2 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
   5.7.3 标准状态
   5.7.4 热化学方程式
   5.7.5 盖斯定律
  5.8 反应焓变的计算
   5.8.1 标准摩尔生成焓法
   5.8.2 标准摩尔燃烧焓法
   5.8.3 离子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5.9 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方程
   5.9.1 基尔霍夫方程积分式
   5.9.2 基尔霍夫方程微分式
   5.9.3 基尔霍夫方程的不定积分式
  *5.10 能源
   5.10.1 煤、石油、天然气
   5.10.2 核能
   5.10.3 氢能
   5.10.4 太阳能
  思考题
  习题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6.1 热力学第二定律
   6.1.1 自发过程及共同特征
   6.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6.2 熵
   6.2.1 卡诺循环与卡诺定理
   6.2.2 熵的导出和克劳修斯不等式
   6.2.3 熵增原理
   6.2.4 熵判据
   6.2.5 熵的物理意义
  6.3 熵变的计算
   6.3.1 简单状态变化的熵变
   6.3.2 相变过程的熵变
  6.4 热力学第三定律和标准摩尔反应熵
   6.4.1 热力学第三定律
   6.4.2 规定熵和标准摩尔熵
   6.4.3 标准摩尔反应熵
  6.5 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
   6.5.1 亥姆霍兹函数A
   6.5.2 吉布斯函数G
   6.5.3 ΔA和ΔG的计算
  6.6 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
   6.6.1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函数
   6.6.2 标准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ΔrG譟m的计算
   6.6.3 吉布斯函数的应用
  6.7 热力学基本方程
   6.7.1 热力学基本方程
   6.7.2 ΔG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
   6.7.3 ΔG与压力的关系
  6.8 化学势
   6.8.1 偏摩尔量
   6.8.2 化学势
   6.8.3 化学势判据
   6.8.4 气体组分的化学势
   6.8.5 液态混合物和溶液组分的化学势
  思考题
  习题
 第七章 相平衡
  7.1 相律
   7.1.1 相数、独立组分数和自由度
   7.1.2 相律
  7.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7.2.1 克拉贝龙方程
   7.2.2 克拉贝龙克劳修斯方程
  7.3 单组分系统的相平衡图———水的相图
  7.4 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相图
   7.4.1 二组分系统相律
   7.4.2 完全互溶的二组分气液平衡系统
   7.4.3 杠杆规则
   7.4.4 精馏原理
  7.5 部分互溶双液系的相平衡
  7.6 二组分固液平衡相图
   7.6.1 热分析法绘制相图
   7.6.2 简单低共熔系统Bi Cd相图分析
   7.6.3 二组分盐水系统
   7.6.4 形成化合物的二组分系统
   7.6.5 形成固溶体的二组分系统
  7.7 三组分系统相平衡
   7.7.1 三组分系统的组成表示法
   7.7.2 三角坐标的特点
   7.7.3 部分互溶的三组分系统
   7.7.4 三组分盐水系统相图
  思考题
  习题
 第八章 化学平衡
  8.1 化学平衡与标准平衡常数
   8.1.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
   8.1.2 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等温式和标准平衡常数
   8.1.3 其他系统平衡常数的表示式
   8.1.4 K譟表达式书写中注意的若干问题
   8.1.5 标准平衡常数的测定与计算
  8.2 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8.2.1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2 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3 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8.2.4 平衡移动原理———吕·查德里原理
  8.3 平衡组成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九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9.1 酸碱质子理论
   9.1.1 质子酸、质子碱的定义
   9.1.2 共轭酸碱概念及其相对强弱
   9.1.3 酸碱反应的实质和酸碱反应的方向
  9.2 酸和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9.2.1 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其pH
   9.2.2 弱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及其pH计算
   9.2.3 共轭酸碱解离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
  9.3 酸和碱与水的酸碱反应
   9.3.1 酸和碱与水的反应
   9.3.2 酸、碱与水的反应平衡常数及其溶液pH的计算
   9.3.3 影响酸、碱与水反应的因素
  9.4 缓冲溶液及其pH
   9.4.1 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
   9.4.2 缓冲溶液pH的计算
   9.4.3 缓冲溶液的应用和选择
  9.5 配离子的解离平衡
   9.5.1 配离子的标准稳定常数和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9.5.2 配离子的平衡移动
  9.6 难溶电解质的多相离子平衡
   9.6.1 多相离子平衡和标准溶度积
   9.6.2 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原理
   9.6.3 分步沉淀和沉淀的先后顺序
   9.6.4 沉淀的转化
  思考题
  习题
 第十章 电解质溶液
  10.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和法拉第定律
   10.1.1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
   10.1.2 法拉第定律
   10.1.3 离子的电迁移率与离子的迁移数
  10.2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10.2.1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
   10.2.2 电导的测定
   10.2.3 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
   10.2.4 离子独立运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
   10.2.5 电导测定的应用
  10.3 强电解质溶液的活度、活度因子和离子强度
   10.3.1 电解质溶液的活度和活度系数
   10.3.2 影响离子平均活度因子的因素———离子强度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一章 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1.1 氧化还原反应
   11.1.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1.1.2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1.2 原电池和电动势
   11.2.1 原电池
   11.2.2 电极类型
   11.2.3 可逆电池
   11.2.4 电池电动势的实验测定
  11.3 可逆电池热力学
   11.3.1 可逆电池电动势与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
   11.3.2 电动势E与参与电池反应的各组分活度间的关系———能斯特方程
   11.3.3 Δr Sm和Δr Hm与电动势的关系
  11.4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11.4.1 电极溶液界面电势差
   11.4.2 接触电势差
   11.4.3 溶液溶液界面电势差
  11.5 电极电势和标准电极电势
   11.5.1 电极电势
   11.5.2 标准氢电极
   11.5.3 参比电极
   11.5.4 标准电极电势及其测定
   11.5.5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1.5.6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11.6 电极电势的应用
   11.6.1 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1.6.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11.6.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程度
   11.6.4 元素的标准电势图
   11.6.5 水的电势pH图
  11.7 浓差电池
  11.8 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11.8.1 电解质溶液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
   11.8.2 求难溶盐的标准溶度积
   11.8.3 pH的测定
  11.9 电解
   11.9.1 电解现象和电解池
   11.9.2 分解电压
   11.9.3 极化和超电势
   11.9.4 电解池中两极电解产物
   11.9.5 电解的应用
  11.10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1.10.1 腐蚀的分类
   11.10.2 腐蚀的防护
  11.11 化学电源
   11.11.1 一次性电池
   11.11.2 蓄电池
   11.11.3 燃料电池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二章 化学动力学
  12.1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机理
   12.1.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12.1.2 反应速率的实验测定
   12.1.3 反应机理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
  12.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2.2.1 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速率常数
   12.2.2 反应级数
  12.3 速率方程及其特征
   12.3.1 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方程和半衰期
   12.3.2 简单级数反应速率方程的确定
   12.3.3 典型的复合反应及近似处理方法
   *12.3.4 链反应、爆炸反应和光化学反应
  12.4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2.4.1 温度与反应速率常数之间的经验关系式———阿伦尼乌斯方程
   12.4.2 活化能作图法的测定
  *12.5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12.5.1 碰撞理论
   12.5.2 过渡状态理论
   12.5.3 活化能的物理意义和反应焓变的关系
  12.6 催化作用
   12.6.1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12.6.2 催化作用的一般机理
   12.6.3 催化剂的特性
   12.6.4 均相催化反应
   12.6.5 复相催化反应
   12.6.6 酶催化反应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三章 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系统
  13.1 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13.1.1 表面自由能
   13.1.2 表面张力
  13.2 凝聚相的界面现象
   13.2.1 液体对固体的润湿作用
   13.2.2 毛细现象和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
   13.2.3 表面曲率对液体蒸气压的影响———开尔文方程
  13.3 固体表面的吸附
   13.3.1 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
   13.3.2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13.4 溶液吸附
   13.4.1 溶液的表面吸附现象
   13.4.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13.5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13.5.1 表面活性剂概念及其吸附结构
   13.5.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作用
  13.6 分散系统的分类
  13.7 溶胶的特性
   13.7.1 溶胶的光学和力学性质
   13.7.2 溶胶的电学性质
   13.7.3 溶胶粒子带电的原因
   13.7.4 溶胶粒子的结构和胶体的稳定性
  13.8 影响溶胶稳定性与聚沉的因素
   13.8.1 电解质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13.8.2 高分子化合物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
   13.8.3 溶胶的相互聚沉
  13.9 胶溶作用和触变作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四章 主族元素
  14.1 元素的发现、分类及其在自然界的存在
   14.1.1 元素的发现与分类
   14.1.2 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14.1.3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14.2 主族元素的通性
   14.2.1 主族元素单质的通性
   14.2.2 单质的物理性质
   14.2.3 主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4.3 硼族元素
   14.3.1 硼
   14.3.2 铝
  14.4 碳族元素
   14.4.1 碳和硅
   14.4.2 锡和铅
  14.5 氮族元素
   14.5.1 氮
   14.5.2 磷
   14.5.3 砷、锑、铋
  14.6 氧族元素
   14.6.1 氧
   14.6.2 硫
  14.7 卤素
   14.7.1 卤素单质
   14.7.2 卤素的氢化物
   14.7.3 卤化物
   14.7.4 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14.8 稀有气体
   14.8.1 稀有气体的性质
   14.8.2 稀有气体的用途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五章 副族元素
  15.1 过渡元素概论
   15.1.1 过渡元素的结构特点
   15.1.2 过渡元素的可变氧化数
   15.1.3 过渡金属水合离子的颜色
   15.1.4 过渡金属的配合物
  15.2 钛族元素
   15.2.1 钛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5.2.2 钛的性质和用途
   15.2.3 金属钛的制备
   15.2.4 钛的重要化合物
  15.3 钒族元素
   15.3.1 钒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5.3.2 单质钒的性质和用途
   15.3.3 钒的最重要的化合物V2 O5
   15.3.4 钒的化学反应
  15.4 铬族元素
   15.4.1 铬
   15.4.2 钼和钨
  15.5 锰族元素
   15.5.1 锰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15.5.2 锰的化学性质
  15.6 铁系和铂系元素
   15.6.1 铁系元素
   15.6.2 铂系元素
  15.7 铜族元素
   15.7.1 铜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15.7.2 铜族的化学性质
  15.8 锌族元素
   15.8.1 锌族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用途
   15.8.2 锌族元素的化学性质
  15.9 稀土元素和锕系元素
   15.9.1 稀土元素
   15.9.2 锕系元素
  15.10 合金和新型无机材料
   15.10.1 合金的基本类型
   15.10.2 几种重要的合金材料
   15.10.3 新型无机材料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六章 有机化合物
  16.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结构和命名
   16.1.1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6.1.2 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化学键
   16.1.3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6.2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16.2.1 基本概念
   16.2.2 有机化学反应分类
   16.2.3 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反应
  16.3 简述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
   16.3.1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理论
   16.3.2 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七章 高分子化合物
  17.1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7.1.1 基本概念
   17.1.2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1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7.2.1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7.2.2 高分子化合物的命名
  17.3 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17.3.1 加聚反应
   17.3.2 缩合反应与缩聚反应
  17.4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基本特性
   17.4.1 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
   17.4.2 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特性
  17.5 重要的工程高分子材料
   17.5.1 工程塑料
   17.5.2 合成橡胶
   17.5.3 合成纤维
   17.5.4 功能高分子
   17.5.5 离子交换树脂
   17.5.6 复合材料
  17.6 生物大分子
   17.6.1 糖类
   17.6.2 脂类
   17.6.3 蛋白质的组成———氨基酸和多肽
   17.6.4 核酸
   17.6.5 酶
  思考题
  习题
 第十八章 酸碱滴定分析
  18.1 滴定分析法
   18.1.1 滴定分析法概述
   18.1.2 滴定分析对反应的要求
   18.1.3 定量分析溶液的制备
   18.1.4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其浓度表示法
   18.1.5 滴定分析的计算
  18.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8.2.1 误差的表示方法
   18.2.2 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免方法
   18.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8.3 酸碱滴定分析
   18.3.1 酸度对弱酸(碱)溶液型体分布的影响
   18.3.2 质子条件式
   18.3.3 酸碱溶液中H+浓度计算
   18.3.4 酸碱指示剂
   18.3.5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18.3.6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18.3.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十九章 配位滴定分析
  19.1 乙二胺四乙酸及其螯合物
  19.2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19.2.1 EDTA 酸效应系数及条件稳定常数
   19.2.2 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及其副反应系数
  19.3 金属指示剂
   19.3.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19.3.2 金属指示剂的颜色转变点pMt
   19.3.3 常见金属指示剂
  19.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9.4.1 配位滴定曲线
   19.4.2 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
  19.5 共存离子的影响及其滴定
   19.5.1 分步滴定条件式和控制溶液酸度进行分步滴定
   19.5.2 采用掩蔽方法进行选择性滴定
  19.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19.6.1 直接滴定法
   19.6.2 间接滴定法
   19.6.3 返滴定法
   19.6.4 置换滴定法
  思考题
  习题
 第二十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20.1 氧化还原滴定法
   20.1.1 氧化还原滴定法原理
   20.1.2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20.1.3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应用
  20.2 重量分析法
   20.2.1 沉淀重量分析法的原理
   20.2.2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纯度
   20.2.3 沉淀条件的选择
   20.2.4 重量分析法的应用
  思考题
  习题
 第二十一章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21.1 现代测试仪器分析方法分类
  21.2 吸光光度法
   21.2.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1.2.2 分光光度计
   21.2.3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21.3 原子吸收光谱法
   21.3.1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1.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1.3.3 原子吸收光谱的定量分析方法
   21.3.4 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21.4 原子发射光谱法
   21.4.1 发射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1.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仪
   21.4.3 光谱定性分析
   21.4.4 光谱定量分析
  21.5 电位分析法
   21.5.1 电位分析法概述
   21.5.2 电位分析法的应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水中微量氟
  21.6 极谱分析法
   21.6.1 极谱分析装置及原理
   21.6.2 极谱分析法的应用
  21.7 色谱分析法
   21.7.1 色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1.7.2 色谱仪组成及工作原理
   21.7.3 气相色谱分析法的特点
  21.8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21.8.1 红外光谱分析法
   21.8.2 质谱分析法
   21.8.3 中子活化分析
  思考题
  习题
 第二十二章 化学与环境保护
  22.1 概述
  22.2 环境化学物质与人体健康
   22.2.1 人体与地球化学组成的相关性
   22.2.2 生命与化学元素
   22.2.3 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要性
  22.3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22.3.1 大气的组成
   22.3.2 大气污染物
   22.3.3 大气污染的防治
  22.4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22.4.1 水体与水体污染
   22.4.2 水体污染的防治
  22.5 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
   22.5.1 土壤的主要污染物
   22.5.2 土壤污染的防治和垃圾处理
  22.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2.6.1 可持续发展
   22.6.2 绿色化学
   22.6.3 绿色制造技术
  思考题
 习题中计算题参考答案
 附录
 主要参考著作及文献
 索引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