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获奖信息: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以下为《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164670
  • 2-2
  • 269685
  • 2013年1月
  • 502
  • 668
  • R-092②D69
内容简介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 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 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 个组成部分。

作者杨念群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接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 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

目录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医务传道”理念的起源与分歧 新殖民逻辑与“医务传道”的规模化 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空间 沧州个案 “余先生”的故事 修复身体还是救赎灵魂? 灵魂拯救为什么总是失望大于希望? 内心冲突的世俗根源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采生折割”:官方与民间的想象 反教话语的制作 谣言传播与教堂空间 □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医院与“委托制” 慈善组织与“医院”的区别 大树底下动手术 恐惧感的消散 □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疯人禁锢史 虚拟的家庭 疯癫治疗与地方政治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 从“话语”到“制度” 舆论先行 “警”与“医”:分分合合的轨迹 什么是 “医学的国家化” 社会服务理念的诞生 □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别样的“圈地运动” “兰安生模式” 医疗空间与地方自治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吉祥姥姥”与“阴阳先生” “添盆”和接生口诀 “洗三”的含义 死亡控制的时空技术 “出殃”与社会秩序 □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生命的档案化 “调查员”取代“阴阳生” 死亡监控的训练 旧产婆洗心革面 训诫范围的扩大化 □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进入刑侦报告 产婆印关氏 徐小堂喊告 三种不同的声音 □ 阴阳生:徘徊于法律与医学监控之间 警察视野中的阴阳生 杨如平陈说断案隐情 误诊的秘密 取缔与抗辩 一种职业的没落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 “白大褂”如何下乡? 从兰安生到陈志潜 乡村的“社会实验室” “成本”决定一切 三级保健:“在地化”训练的探索 □ “巫”与“医”的现代之争 “巫”还是“医”:经济的考量 “效力”的较量 “社区医学”与乡村社会第六章 追剿“巫医” □ “巫医”与民间宗教秩序 从“俗凡”到“神圣” “瞧香”与“顶香” □ “坛仙”的空间安排 不安分的“坛仙”? “王奶奶”的故事 乡民眼中的“神谱” “催香火”与“地方感” □ 灵验决定一切 “四大门”喧宾夺主 “狐仙街” □ “顶香看病”与社会秩序 村庄里的神秘医术 “香头”与村庄生活 □ 在城与在乡:“巫医”的移动与控制 一个捕捉“游医”的地方案例 作为移民的“香头” “巫医”还是“中医”? □ “地方感”为什么消失了? 以“卫生”的名义 现代习俗改良的背后 巡警·媒体·疾病分类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渗透着家庭感觉的空间 “聪明的流氓” 数字中显示的传统医疗网络 □ 1929年:中医成为“社会医学”的救治对象 什么是中医“存”与“废”的关键? 西医拥有“政治正确性” □ 最后抵抗的逻辑 以守为攻 屈服 □ 插曲:对“公医制”的微弱质询 何谓“公医制”? 医疗“省有制”风波 □ 个体防疫与诊疗经验 尴尬的自卫姿态 从“个体防疫”向“群体防疫”的过渡 □ 为争取群体防疫身份而苦斗 培育“群体”认同观念 官府的暧昧态度 □ 体制容纳的后果 城乡之别 犹疑中的默许 □ 参与“防疫”的新体验 一位中医的独白 中西医的“蜜月期” 在运动中感受政治 □ “西医化”浪潮的威胁 一支华北防疫队的故事 中医速成“西医” □ 新型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医世界” 专业分层与政治分层 分层的后果 表达与现实的错位 □ 中医“自组织形态”的蜕变 职业认同与地方礼仪 “卫协会”的功能 学会“联合”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 小小“细菌”改变了世界! 密度极高的轰炸时间表 一个秘密的“沾带”行动 □ “沾带”行动后的空间效果 此“细菌弹”非彼“细菌弹”? 内外有别:信息流通的模糊性 □ “美国细菌”变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民众反应的差异 克服恐惧 □ 防疫如何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 甄别与平衡两种心态 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发 两则病例 □ “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过程 防疫策略的转变 防疫政治的构造:走群众路线 “工农兵”作为预防主体之后 卫生防疫中的空间政治学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余波与前奏 毛泽东的焦虑 “中医”为什么不是“保健员”? □ 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从一堂训练课说起 赤医刘明柱 “掺沙子” “草医”复活 □ 政治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网络 身份与资格 赤脚医生是“道德圣人”吗? 医病关系的“不变”与“变” “口罩论”与“穿鞋论” □ 尾声:赤脚医生的黄昏 结论: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贯通三重要素 医务传教与现代“帝国”殖民品格的形成 “地方”是如何被感知的? 疾病隐喻、社会动员与“国家意识” 跨区域运动与“地方性”的重构 附录: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什么是“现代政治”? 作为问题出发点的 “身体” “空间”的涵义 “身体”→“空间”→“制度” “社会动员”与“国家”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