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 #

出版时间:2020-08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获奖信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无机及分析化学教程(第2版)》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47313
  • 2版
  • 318910
  • 46241288-3
  • 16开
  • 2020-08
  • 550
  • 450
  • 理学
  • 化学
  • 轻工纺织食品类
  • 本科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针对轻工、食品类专业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编写的教材。本书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最基本的内容重新组织和设计,组合成一个有机、完整、统一的新体系,充分体现了轻工、食品类专业的鲜明特色。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以下章节:物质的聚集态、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基础、酸碱平衡、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与电极电势、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主族元素选论、副族元素选论、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常用分离技术。本书提供了拓展性学习资源,读者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获取。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各专业以及化学化工类、高分子材料类、生物类、环境类专业,包括农、林、医等各相关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和其他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辅文
 致学习者
  0.1 为什么要学化学?
  0.2 化学学科的分类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0.3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其与相应学科的关系
  0.4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方法
  0.5 数字化学习资源获取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 物质的聚集态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A1 物质的聚集态
   A1.1 气体
    A1.1.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A1.1.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A1.1.3 分压定律
   A1.2 液体和溶液
    A1.2.1 液体
    A1.2.2 溶液
   A1.3 固体
    A1.3.1 晶体的特征
    A1.3.2 晶体的结构和分类
   习题
  A2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A2.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A2.1.1 基本概念
    A2.1.2 热化学
   A2.2 化学反应的方向
    A2.2.1 自发过程和熵变
    A2.2.2 吉布斯自由能
   A2.3 化学反应速率
    A2.3.1 化学反应速率表示法
    A2.3.2 浓度与化学反应速率
    A2.3.3 温度与化学反应速率、活化能
    A2.3.4 反应速率理论
    A2.3.5 催化作用
   A2.4 化学反应的限度
    A2.4.1 化学平衡常数
    A2.4.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
    A2.4.3 化学平衡的移动
   习题
 第二部分 化学平衡及其应用
  E1 定量分析基础
   E1.1 定量分析概述
    E1.1.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E1.1.2 纯度、含量与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E1.1.3 滴定分析法概述
   E1.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与有效数字
    E1.2.1 误差与准确度
    E1.2.2 偏差与精密度
    E1.2.3 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E1.2.4 误差的传递与误差的减免
    E1.2.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E1.3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基础
    E1.3.1 有限实验数据处理概述
    E1.3.2 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基础
   习题
  E2 酸碱平衡
   E2.1 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
    E2.1.1 酸碱理论概述
    E2.1.2 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
    E2.1.3 酸碱平衡与酸或碱解离平衡常数
   E2.2 酸碱平衡的移动与控制
    E2.2.1 酸度
    E2.2.2 稀释定律
    E2.2.3 同离子效应
    E2.2.4 盐效应
    E2.2.5 温度
   E2.3 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
    E2.3.1 基本概念
    E2.3.2 分布分数与分布曲线
   E2.4 溶液酸度的计算
    E2.4.1 溶液酸度计算的一般方法
    E2.4.2 酸碱质子理论的求解法
   E2.5 溶液酸度的控制与酸碱指示剂
    E2.5.1 酸碱缓冲溶液
    E2.5.2 酸碱指示剂
   E2.6 酸碱滴定法
    E2.6.1 强酸或强碱的滴定
    E2.6.2 一元弱酸或一元弱碱的滴定
    E2.6.3 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
    E2.6.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习题
  E3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
   E3.1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E3.1.1 溶度积与溶解度
    E3.1.2 沉淀生成与溶解平衡的移动
   E3.2 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
    E3.2.1 分步沉淀
    E3.2.2 沉淀分离
    E3.2.3 沉淀的转化
   E3.3 沉淀的形成与纯度
    E3.3.1 沉淀的类型
    E3.3.2 沉淀的形成
    E3.3.3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E3.3.4 获得良好、纯净沉淀的措施
   E3.4 物质组成测定中的沉淀分析法
    E3.4.1 重量分析法
    E3.4.2 沉淀滴定法
   习题
  E4 氧化还原平衡与电极电势
   E4.1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极电势
    E4.1.1 氧化还原反应概述
    E4.1.2 电极电势
   E4.2 影响电极电势的主要因素
    E4.2.1 能斯特方程
    E4.2.2 条件电极电势
   E4.3 电极电势的应用
    E4.3.1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次序和限度
    E4.3.2 计算有关平衡常数
    E4.3.3 元素电势图
   E4.4 氧化还原滴定法
    E4.4.1 对滴定反应的要求及被测组分的预处理
    E4.4.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E4.4.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E4.4.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E4.4.5 滴定结果的计算
   习题
  E5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E5.1 配合物与螯合物
    E5.1.1 配合物的组成与分类
    E5.1.2EDTA及其螯合物
    E5.1.3 配合物的命名
   E5.2 配位平衡及其移动
    E5.2.1 配位平衡与稳定常数
    E5.2.2 配位平衡的移动
   E5.3EDTA螯合物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E5.3.1EDTA螯合物的稳定性及其外部影响因素
    E5.3.2EDTA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E5.3.3EDTA螯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E5.4 配位滴定法
    E5.4.1 配位滴定曲线
    E5.4.2 准确滴定单一金属离子的条件及酸度的控制
    E5.4.3 金属指示剂
    E5.4.4 混合系统的选择性滴定
    E5.4.5 滴定方式
   习题
 第三部分 物质结构基础
  S1 原子结构
   S1.1 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S1.1.1 电磁辐射和普朗克量子论
    S1.1.2 氢原子光谱
    S1.1.3 玻尔理论
   S1.2 氢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
    S1.2.1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S1.2.2 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S1.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S1.3.1 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
    S1.3.2 鲍林近似能级图
    S1.3.3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S1.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S1.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S1.4.2 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习题
  S2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
   S2.1 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的几何构型
    S2.1.1 现代价键理论
    S2.1.2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S2.1.3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
    S2.1.4 分子轨道理论与分子的磁性
   S2.2 配位键与配合物的稳定性
    S2.2.1 配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
    S2.2.2 配合物的形成与空间构型
    S2.2.3 配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
   S2.3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S2.3.1 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
    S2.3.2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物理性质
    S2.3.3 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S2.4 离子键理论及离子晶体
    S2.4.1 离子键理论
    S2.4.2 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
    S2.4.3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
    S2.4.4 离子极化
   S2.5 非离子型晶体
    S2.5.1 原子晶体
    S2.5.2 分子晶体
    S2.5.3 金属晶体
    S2.5.4 混合键型晶体
   习题
 第四部分 重要元素及其主要化合物性质
  P1 主族元素选论
   P1.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P1.1.1 通性
    P1.1.2 主要化合物
   P1.2 硼、铝
    P1.2.1 硼
    P1.2.2 铝
   P1.3 碳、硅、锗、锡、铅
    P1.3.1 通性
    P1.3.2 碳
    P1.3.3 硅
    P1.3.4 锡、铅
   P1.4 氮族元素
    P1.4.1 通性
    P1.4.2 氮
    P1.4.3 磷
    P1.4.4 砷、锑、铋
   P1.5 氧、硫
    P1.5.1 通性
    P1.5.2 氢化物
    P1.5.3 金属硫化物
    P1.5.4 硫的含氧酸及其盐
   P1.6 卤族元素
    P1.6.1 通性
    P1.6.2 卤素单质
    P1.6.3 卤化氢和卤化物
    P1.6.4 卤素含氧酸及其盐
   习题
  P2 副族元素选论
   P2.1 过渡元素的通性
   P2.2 钛、铬、锰
    P2.2.1 钛
    P2.2.2 铬
    P2.2.3 锰
   P2.3 铁、钴、镍
    P2.3.1 单质
    P2.3.2 主要化合物
   P2.4 铜、银
    P2.4.1 单质
    P2.4.2 主要化合物
   P2.5 锌、镉、汞
    P2.5.1 单质
    P2.5.2 锌、镉的主要化合物
    P2.5.3 汞的主要化合物
   习题
 第五部分 光分析基础与常用分离方法
  O1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O1.1 概述
    O1.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O1.1.2 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O1.1.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主要原因
   O1.2 可见光分光光度法及仪器
    O1.2.1 目视比色与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O1.2.2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O1.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O1.3.1 显色反应及其选择
    O1.3.2 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O1.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
    O1.4.1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O1.4.2 参比溶液的选择
    O1.4.3 吸光度读数范围的选择
   O1.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O1.5.1 高含量组分的测定——示差法
    O1.5.2 多组分分析
    O1.5.3 光度滴定
    O1.5.4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O1.5.5 配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习题
  O2 常用分离方法
   O2.1 溶剂萃取分离法
    O2.1.1 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
    O2.1.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O2.2 色谱分离法
    O2.2.1 柱色谱
    O2.2.2 薄层色谱
   O2.3 离子交换分离法
    O2.3.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能指标
    O2.3.2 离子交换反应和离子交换亲和力
    O2.3.3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
   习题
 附录
  附录1 常见物质的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 K)
  附录2 一些弱酸、弱碱的标准解离平衡常数(298.15 K)
  附录3 常见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15 K,离子强度I=0)
  附录4 常见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附录5 常见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
  附录6 一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98.15 K)
  附录7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