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21-05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获奖信息:“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委级规划教材  

以下为《食品毒理学》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9787518081608
  • 1版
  • 409245
  • 49242031-0
  • 平装
  • 16开
  • 2021-05
  • 380
  • 300
  • 工学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R994.4
  •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 本科
作者简介
裴世春,通化师范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三级教授。本科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在韩国江陵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后出站。主要从事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和天然产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曾任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通化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公益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校企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在Food Control 、食品科学等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各类专利10余项;获得中国食品杂志“杰出科研人才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励;主持和参与编写“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生物技术”等教材;目前为吉林省微量元素研究会理事、《食品科学》杂志编委、纺织出版社编委以及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专家。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食品中有害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安全性评价,是现代食品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13章,内容涵盖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和方法、评价标准和法规等。书中重点介绍了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及转化、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毒性评价方法、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致突变和致癌作用,以及风险评估理论等内容。本书在已有的食品毒理学理论基础上吸收了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注重学习内容的实际应用性,适合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食品学科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学习的参考书籍。
目录
(目录仅供参考,请以实书为准) 第一章 绪论 …………………………………………………………………………… ( 1 )
第一节 食品毒理学概述 …………………………………………………………… ( 1 )
一、食品毒理学的概念……………………………………………………………… ( 1 )
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 1 )
三、食品毒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 2 )
四、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 8 )
第二节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 8 )
一、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 8 )
二、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 9 )
参考文献 ……………………………………………………………………………… ( 14 )
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 ( 15 )
第一节 毒物、毒性和毒作用………………………………………………………… ( 15 )
一、外源化学物和毒物……………………………………………………………… ( 15 )
二、毒性与毒作用…………………………………………………………………… ( 16 )
三、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 ( 20 )
四、毒效应谱………………………………………………………………………… ( 21 )
五、靶器官和效应器官……………………………………………………………… ( 22 )
六、生物标志………………………………………………………………………… ( 22 )
第二节 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 ……………………………………………………… ( 25 )
一、剂量、量反应与质反应 ………………………………………………………… ( 25 )
二、剂量—反应关系………………………………………………………………… ( 26 )
三、剂量—反应关系曲线…………………………………………………………… ( 26 )
第三节 毒性参数 …………………………………………………………………… ( 30 )
一、致死剂量或浓度………………………………………………………………… ( 31 )
二、最小有作用剂量………………………………………………………………… ( 32 )
三、最大无作用剂量………………………………………………………………… ( 33 )
四、毒作用带………………………………………………………………………… ( 33 )
第四节 安全限值 …………………………………………………………………… ( 34 )
一、每日允许摄入量………………………………………………………………… ( 34 )
二、最高容许残留量………………………………………………………………… ( 35 )
三、可耐受的每日摄入量…………………………………………………………… ( 36 )
四、参考剂量(浓度) ……………………………………………………………… ( 36 )
参考文献 ……………………………………………………………………………… ( 36 )
第三章 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 ( 37 )
第一节 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的来源 …………………………………………… ( 37 )
一、天然物质………………………………………………………………………… ( 38 )
二、污染物…………………………………………………………………………… ( 43 )
三、食品添加剂……………………………………………………………………… ( 47 )
第二节 食品中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运 ……………………………… ( 47 )
一、生物转运………………………………………………………………………… ( 47 )
二、吸收……………………………………………………………………………… ( 53 )
三、分布……………………………………………………………………………… ( 56 )
四、排泄……………………………………………………………………………… ( 59 )
参考文献 ……………………………………………………………………………… ( 63 )
第四章 外源性化学物质在体内的生物转化 ………………………………………… ( 64 )
第一节 生物转化的概述 …………………………………………………………… ( 64 )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 64 )
二、生物转化的意义………………………………………………………………… ( 65 )
第二节 生物转化的类型 …………………………………………………………… ( 66 )
一、Ⅰ相反应………………………………………………………………………… ( 66 )
二、Ⅱ相反应………………………………………………………………………… ( 79 )
三、肝外生物转化…………………………………………………………………… ( 84 )
第三节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 ( 86 )
一、个体差异、品系差异以及物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 ( 86 )
二、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影响因素…………………………………………………… ( 88 )
三、其他影响因素…………………………………………………………………… ( 90 )
参考文献 ……………………………………………………………………………… ( 90 )
第五章 毒作用机制 …………………………………………………………………… ( 91 )
第一节 毒作用概述 ………………………………………………………………… ( 92 )
一、基本概念………………………………………………………………………… ( 92 )
二、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 ( 93 )
第二节 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的损害作用 …………………………………………… ( 94 )
一、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组成成分的损害作用……………………………………… ( 94 )
二、化学毒物对生物膜物理性质的损害作用……………………………………… ( 95 )
第三节 外源化学物对钙稳态的影响 ……………………………………………… ( 97 )
一、细胞内钙稳态…………………………………………………………………… ( 97 )
二、细胞钙稳态失调和毒作用……………………………………………………… ( 99 )
第四节 外源化学物对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 …………………………………… (101)
一、自由基的来源…………………………………………………………………… (101)
二、自由基的类型及在机体内的反应……………………………………………… (103)
三、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的损害作用……………………………………………… (105)
第五节 外源化学物与细胞大分子的共价结合 …………………………………… (108)
一、与蛋白质的共价结合…………………………………………………………… (108)
二、与核酸分子的共价结合………………………………………………………… (110)
参考文献 ……………………………………………………………………………… (111)
第六章 影响毒作用的因素 …………………………………………………………… (112)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因素 …………………………………………………………… (112)
一、 化学结构 ……………………………………………………………………… (112)
二、理化特性………………………………………………………………………… (115)
三、不纯物和化学物的稳定性……………………………………………………… (116)
四、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 (116)
第二节 环境因素 …………………………………………………………………… (117)
一、气象条件………………………………………………………………………… (118)
二、季节和昼夜节律………………………………………………………………… (118)
三、动物的饲养模式………………………………………………………………… (119)
第三节 机体因素 …………………………………………………………………… (119)
一、物种间差异……………………………………………………………………… (119)
二、个体差异………………………………………………………………………… (120)
三、机体其他因素对毒物毒性的影响……………………………………………… (120)
第四节 毒物的联合作用 …………………………………………………………… (122)
一、交互作用(interaction) ………………………………………………………… (122)
二、非交互作用……………………………………………………………………… (123)
三、联合作用的评价………………………………………………………………… (123)
参考文献 ……………………………………………………………………………… (124)
第七章 食品毒物的一般毒作用及其评价 …………………………………………… (125)
第一节 概述 ………………………………………………………………………… (125)
一、一般毒性的概念和分类………………………………………………………… (125)
二、一般毒性试验在食品安全评价程序中的意义………………………………… (126)
第二节 急性毒作用及其评价 ……………………………………………………… (126)
一、急性毒性的基本概念…………………………………………………………… (126)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27)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的要点……………………………………………………… (127)
四、几种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设计方法…………………………………………… (134)
五、急性毒性的分级和评价………………………………………………………… (146)
第三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及其评价 …………………………………………… (147)
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基本概念和试验目的…………………………………… (147)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148)
第四节 蓄积毒作用及其评价 ……………………………………………………… (160)
一、蓄积毒性的基本概念和试验目的……………………………………………… (160)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162)
三、蓄积毒性的评价………………………………………………………………… (164)
参考文献 ……………………………………………………………………………… (165)
第七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殖毒性 ……………………………………………………… (167)
第一节 概述 ………………………………………………………………………… (167)
一、基本概念………………………………………………………………………… (167)
二、生殖与发育毒性的特点及靶器官……………………………………………… (170)
三、生殖毒作用机制………………………………………………………………… (171)
第二节 生殖毒性外源化学物分类及毒性 ………………………………………… (173)
一、生殖毒性化学物的分类………………………………………………………… (173)
二、 常见食品相关生殖毒性化学物质 …………………………………………… (175)
第三节 生殖毒性试验原则 ………………………………………………………… (180)
一、生殖毒性试验目的和原理……………………………………………………… (180)
二、生殖毒性试验方法……………………………………………………………… (180)
参考文献 ……………………………………………………………………………… (189)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突变作用 …………………………………………………… (191)
第一节 概述 ………………………………………………………………………… (191)
一、基本概念………………………………………………………………………… (192)
二、 致突变类型和机制 …………………………………………………………… (193)
三、致突变作用的危害……………………………………………………………… (200)
第二节 常见致突变食品化学物及毒性 …………………………………………… (201)
一、苯并[α]芘 ……………………………………………………………………… (203)
二、甲醛……………………………………………………………………………… (203)
第三节 食品安全致突变试验原则 ………………………………………………… (205)
一、致突变试验的分类……………………………………………………………… (205)
二、化学物致突变检测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205)
三、常用的遗传毒理学实验………………………………………………………… (206)
参考文献 ……………………………………………………………………………… (214)
第九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 (216)
第一节 概述 ………………………………………………………………………… (216)
一、化学物致癌过程………………………………………………………………… (217)
二、化学物致癌机制………………………………………………………………… (218)
第二节 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 (222)
一、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分类……………………………… (222)
二、 按化学致癌作用模式的致癌物分类 ………………………………………… (223)
第三节 化学致癌物筛查方法 ……………………………………………………… (224)
一、人群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224)
二、致癌性试验方法………………………………………………………………… (225)
三、定量构效关系分析……………………………………………………………… (230)
参考文献 ……………………………………………………………………………… (230)
第十一章 外源化学物的免疫毒性 …………………………………………………… (231)
第一节 概述 ………………………………………………………………………… (232)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32)
二、免疫应答………………………………………………………………………… (235)
第二节 免疫毒作用及其机制 ……………………………………………………… (235)
一、免疫抑制作用…………………………………………………………………… (237)
二、超敏反应………………………………………………………………………… (237)
三、自身免疫………………………………………………………………………… (238)
四、免疫缺陷………………………………………………………………………… (239)
第三节 免疫毒性试验方法 ………………………………………………………… (239)
一、免疫毒性试验的目的…………………………………………………………… (239)
二、外源因素免疫毒作用的检测…………………………………………………… (239)
三、超敏反应检测…………………………………………………………………… (243)
四、自身免疫反应检测……………………………………………………………… (244)
五、预包装食品中的致敏原成分…………………………………………………… (244)
六、外源因素免疫毒作用评价……………………………………………………… (244)
参考文献 ……………………………………………………………………………… (245)
第十二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 (246)
第一节 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 (247)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的分类 ………………………………………………………… (248)
一、 抗除草剂植物 ………………………………………………………………… (248)
二、 抗病虫害植物 ………………………………………………………………… (249)
三、改善食品成分植物……………………………………………………………… (249)
四、改善农作物品质………………………………………………………………… (249)
五、延长货架期……………………………………………………………………… (250)
第三节 转基因食品评价原则 ……………………………………………………… (251)
一、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251)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原则………………………………………………… (251)
第四节 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内容 …………………………………………………… (253)
一、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指南……………………………………………………… (253)
二、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评价指南…………………………………………… (262)
三、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思考……………………………………………………… (268)
参考文献 ……………………………………………………………………………… (271)
第十三章 风险分析 …………………………………………………………………… (272)
第一节 风险分析概述 ……………………………………………………………… (272)
一、风险分析发展史………………………………………………………………… (273)
二、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274)
三、风险分析意义…………………………………………………………………… (276)
第二节 风险评估 …………………………………………………………………… (276)
一、危害识别………………………………………………………………………… (277)
二、危害特征描述…………………………………………………………………… (278)
三、暴露评估………………………………………………………………………… (278)
四、风险特征描述…………………………………………………………………… (279)
第三节 风险管理 …………………………………………………………………… (279)
一、风险管理内容…………………………………………………………………… (279)
二、风险管理一般原则……………………………………………………………… (280)
第四节 风险交流 …………………………………………………………………… (281)
一、风险交流要素…………………………………………………………………… (281)
二、风险交流原则…………………………………………………………………… (282)
三、风险交流对象…………………………………………………………………… (284)
参考文献 ………………………………………………………………………………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