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学(本科心理/配增值)
¥56.00定价
作者: 王福顺
出版时间:2018-08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268127
- 225125
- 41253381-2
- 2018-08
- 教育学
- 心理学
- B842.6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情绪是"知情意"三种心理过程之一。情感过程也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我们无时无刻没有情绪。目前,欧美国家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阿诺德的情绪认知理论开始,至九十年代情商概念的提出,心理学界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加上近年来脑计划的推动,更使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及至巅峰状态。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情绪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逐渐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2017年3月,中国心理协会情绪与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首届会议。情绪记忆的神经环路研究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的项目。可是,国内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仍然开展不足,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很少。而在欧美国家,情绪心理学的课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开设。因此,我在回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情绪心理研究所,并给我们心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情绪心理学课程。在筹备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2016年9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南京教材论证会上,我们极力强调了编写一本适用于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情绪心理学》教材的重要性。最后,在卫计委组织的"十三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会议上,《情绪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三基" "五性""三特定"的原则,主要能够比较全面地介绍情绪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保证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特定对象是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以及对情绪心理感兴趣的其他心理工作者。本书共十六章,第一到第九章介绍情绪的普遍性问题,包括情绪的主要理论,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情绪的分类、情绪的发展、情绪的调节、情绪的测评等。第十章到第十五章介绍情绪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包括情绪与认知、情绪与人格、情绪与行为、情绪与健康等。由于情绪既具有情境特定性,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增加了情绪与个性一章。社会功能是情绪非常重要的功能,情绪会影响人的社会化,情绪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鉴于此,我们又增加了情绪的社会文化一章。情绪调节能够改变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从而影响人的许多社会活动和心身健康。加之健康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主题,所以我们将情绪的调节作为本书非常重要部分进行呈现。由于内容繁杂,我们将之放入情绪的调节、情绪与健康两个章节分别进行讨论。此外,中医学中的情绪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本书在最后一章对中医情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教材力图通过强调与情绪有关的经典实证研究,包括来自实验的、生物的、社会的、认知的和临床的情绪研究,准确反映当前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但由于情绪心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且发展迅速,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会漏掉某些在概念上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尽人意之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实恐难符初衷,恳望得到读者们的及时反馈,以求再版时得以修改。
近年来,国内逐渐认识到情绪的重要性。2017年3月,中国心理协会情绪与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首届会议。情绪记忆的神经环路研究已经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的项目。可是,国内对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仍然开展不足,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很少。而在欧美国家,情绪心理学的课程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开设。因此,我在回国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情绪心理研究所,并给我们心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了情绪心理学课程。在筹备开设情绪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使用。2016年9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的南京教材论证会上,我们极力强调了编写一本适用于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情绪心理学》教材的重要性。最后,在卫计委组织的"十三五"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会议上,《情绪心理学》教材的编写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三基" "五性""三特定"的原则,主要能够比较全面地介绍情绪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保证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特定对象是心理学专业本科学生,以及对情绪心理感兴趣的其他心理工作者。本书共十六章,第一到第九章介绍情绪的普遍性问题,包括情绪的主要理论,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情绪的分类、情绪的发展、情绪的调节、情绪的测评等。第十章到第十五章介绍情绪与其他心理过程的关系,包括情绪与认知、情绪与人格、情绪与行为、情绪与健康等。由于情绪既具有情境特定性,又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个性特征,因此,我们增加了情绪与个性一章。社会功能是情绪非常重要的功能,情绪会影响人的社会化,情绪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鉴于此,我们又增加了情绪的社会文化一章。情绪调节能够改变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从而影响人的许多社会活动和心身健康。加之健康是医学院校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主题,所以我们将情绪的调节作为本书非常重要部分进行呈现。由于内容繁杂,我们将之放入情绪的调节、情绪与健康两个章节分别进行讨论。此外,中医学中的情绪心理学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本书在最后一章对中医情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本教材力图通过强调与情绪有关的经典实证研究,包括来自实验的、生物的、社会的、认知的和临床的情绪研究,准确反映当前情绪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但由于情绪心理的内涵非常丰富,并且发展迅速,因此,几乎可以肯定,我们会漏掉某些在概念上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尽人意之处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实恐难符初衷,恳望得到读者们的及时反馈,以求再版时得以修改。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
一、情绪是诱发事件所引起
二、情绪常伴随生理功能改变
三、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
四、情绪和认知评价改变有关
五、情绪和主观体验有关
第二节 情绪的神经体液基础
一、情绪的神经结构
二、情绪的体液机制
第三节 情绪的结构和分类
一、情绪的结构
二、核心情感(core affect)
三、情绪的分类
第四节 情绪的功能和特点
一、情绪的功能
二、情绪的特点
第五节 情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情绪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哲学理论
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三、早期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马拉尼翁的情绪理论
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三、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四、利文撒尔的情绪理论
五、奥特雷和约翰逊-莱尔德的情绪理论
六、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
第三节 情绪的生理理论
一、帕佩兹的情绪理论
二、温格的情绪理论
三、扬的情绪理论
四、林斯利的情绪理论
五、宾德拉的情绪理论
六、潘克塞普的情绪理论
七、普拉奇克的情绪理论
第四节 情绪的行为理论
一、华生的情绪理论
二、哈洛和斯塔格纳的情绪理论
三、米伦森的情绪理论
四、哈蒙德的情绪理论
五、格雷的情绪理论
第五节 情绪的整合性理论
一、汤姆金斯的情绪理论
二、曼德勒的情绪理论
三、巴克的情绪理论
四、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五、弗里达的情绪理论
第六节 其他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现象学理论
二、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第三章 情绪的主观体验与外部表现
第一节 情绪状态的主观体验
一、心境
二、应激
三、激情
第二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第三节 表情的识别
一、表情识别的基本理论
二、面部表情识别
三、姿态表情识别
四、语调表情识别
五、表情识别研究进展
第四章 情绪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自主神经系统构成
二、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
三、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
四、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
五、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理论
六、不同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模式
七、自主神经反应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内分泌系统构成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情绪
三、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与情绪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情绪
五、脑-肠轴与情绪
六、内分泌系统的检测方法
第五章 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第一节 边缘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Papez环路与边缘系统
二、杏仁核和情绪
三、下丘脑和情绪
四、海马和情绪记忆
第二节 大脑皮质和情绪的关系
一、前额叶与情绪
二、其他大脑皮质与情绪
第三节 情绪的中枢神经体液机制
一、多巴胺与情绪
二、肾上腺素与情绪
三、5-羟色胺与情绪
四、内啡肽与情绪
第六章 情绪的分类
第一节 基本情绪
一、快乐(happiness)
二、愤怒(anger)
三、悲伤(sadness)
四、恐惧(fear)
第二节 复合情绪
一、依恋性复合情绪
二、自我意识复合情绪
三、自我预期性复合情绪
第七章 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
第一节 情绪的发生
一、生物学观点
二、机能主义观点
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表达及其发展
二、情绪体验及其发展
三、情绪交流及其发展
四、情绪调节及其发展
五、情绪纽带的发展
六、情绪发展的社会化
第三节 情绪的分化
一、基本情绪
二、自我意识情绪
第八章 情绪的进化
第一节 达尔文情绪进化理论及基本情绪的进化
一、喜悦情绪的进化
二、悲哀情绪的进化
三、愤怒情绪的进化
四、恐惧情绪的进化
第二节 不同物种情绪进化的中枢神经体液机制
一、不同物种情绪进化的脑机制
二、不同物种情绪进化与体液因素
第九章 情绪的测评
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测评的概念
二、情绪测评的方法
第二节 常用情绪评定量表
一、常用焦虑情绪评定量表
二、常用抑郁评定量表
三、常用躁狂评定量表
四、常用综合性评定量表
五、情绪评定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积极心理评定
一、积极心理概述
二、积极心理的测量
第四节 情商的概念与测量
一、情商的概念
二、情商的测量
三、情商研究展望
第十章 情绪与个性
第一节 情绪的个体差异
一、情绪基本要素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情绪与个性的关系
一、情绪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二、情绪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第三节 情绪与人格评估
一、大五人格
二、情绪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第十一章 情绪与认知
第一节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历史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一、情绪对知觉的影响
二、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三、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四、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五、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一、感觉和知觉对情绪的影响
二、记忆与想象对情绪的影响
三、图式或认知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四、认知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
五、语言和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第十二章 情绪与行为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一、情绪是行为的动力
二、行为是情绪的执行
三、行为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节 常见情绪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恐惧情绪的行为反应
二、愤怒情绪的行为反应
三、喜悦情绪(依恋)的行为反应
四、悲哀情绪(抑郁)的行为反应
第十三章 情绪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情绪的社会功能
一、情绪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文化情境与情绪的关系
三、情绪社会化的特征与规律
第二节 情绪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文化对情绪产生的影响
二、情绪的跨文化研究
三、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情绪表达差异
第三节 情绪社会化与道德发展
一、情绪社会化与道德的关系
二、情绪影响道德判断
三、几种复合情绪与道德行为
四、道德情绪与社交表现
第十四章 情绪的调节
第一节 情绪调节的基本概念
一、情绪调节及其相关概念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第二节 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
一、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二、情绪调节的策略
第三节 常见情绪的调控
一、愤怒情绪的调控
二、恐惧情绪的调控
三、哀伤情绪的调控
四、焦虑的调控
五、抑郁情绪的调控
第十五章 情绪与健康
第一节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二、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三、积极情绪与健康
四、应激与健康
第二节 常见的情绪障碍
一、抑郁症
二、焦虑症
三、恐惧症
第三节 情绪与心身疾病
一、情绪与心血管疾病
二、情绪与消化道疾病
三、情绪与肿瘤
第四节 情绪调节与健康
一、情绪的调节
二、运动与情绪
第十六章 中医情志
第一节 情志概述
一、情志的概念
二、情志的分类
三、情志的状态
第二节 情志理论
一、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建立
二、情志理论五行学说
第三节 情志疗法
一、情志相胜疗法
二、顺情从欲疗法
三、语言疏导疗法
四、中医音乐疗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第一节 情绪的概念
一、情绪是诱发事件所引起
二、情绪常伴随生理功能改变
三、情绪和行为密切相关
四、情绪和认知评价改变有关
五、情绪和主观体验有关
第二节 情绪的神经体液基础
一、情绪的神经结构
二、情绪的体液机制
第三节 情绪的结构和分类
一、情绪的结构
二、核心情感(core affect)
三、情绪的分类
第四节 情绪的功能和特点
一、情绪的功能
二、情绪的特点
第五节 情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章 情绪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早期的情绪理论
一、早期的哲学理论
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三、早期的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一、马拉尼翁的情绪理论
二、阿诺德的情绪理论
三、沙赫特的情绪理论
四、利文撒尔的情绪理论
五、奥特雷和约翰逊-莱尔德的情绪理论
六、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
第三节 情绪的生理理论
一、帕佩兹的情绪理论
二、温格的情绪理论
三、扬的情绪理论
四、林斯利的情绪理论
五、宾德拉的情绪理论
六、潘克塞普的情绪理论
七、普拉奇克的情绪理论
第四节 情绪的行为理论
一、华生的情绪理论
二、哈洛和斯塔格纳的情绪理论
三、米伦森的情绪理论
四、哈蒙德的情绪理论
五、格雷的情绪理论
第五节 情绪的整合性理论
一、汤姆金斯的情绪理论
二、曼德勒的情绪理论
三、巴克的情绪理论
四、伊扎德的情绪理论
五、弗里达的情绪理论
第六节 其他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现象学理论
二、情绪的社会建构理论
第三章 情绪的主观体验与外部表现
第一节 情绪状态的主观体验
一、心境
二、应激
三、激情
第二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
一、面部表情
二、姿态表情
三、语调表情
第三节 表情的识别
一、表情识别的基本理论
二、面部表情识别
三、姿态表情识别
四、语调表情识别
五、表情识别研究进展
第四章 情绪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 自主神经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自主神经系统构成
二、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
三、副交感神经系统与情绪
四、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
五、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理论
六、不同情绪的自主神经反应模式
七、自主神经反应的测量方法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内分泌系统构成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情绪
三、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与情绪
四、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情绪
五、脑-肠轴与情绪
六、内分泌系统的检测方法
第五章 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第一节 边缘系统和情绪的关系
一、Papez环路与边缘系统
二、杏仁核和情绪
三、下丘脑和情绪
四、海马和情绪记忆
第二节 大脑皮质和情绪的关系
一、前额叶与情绪
二、其他大脑皮质与情绪
第三节 情绪的中枢神经体液机制
一、多巴胺与情绪
二、肾上腺素与情绪
三、5-羟色胺与情绪
四、内啡肽与情绪
第六章 情绪的分类
第一节 基本情绪
一、快乐(happiness)
二、愤怒(anger)
三、悲伤(sadness)
四、恐惧(fear)
第二节 复合情绪
一、依恋性复合情绪
二、自我意识复合情绪
三、自我预期性复合情绪
第七章 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
第一节 情绪的发生
一、生物学观点
二、机能主义观点
第二节 情绪的发展
一、情绪表达及其发展
二、情绪体验及其发展
三、情绪交流及其发展
四、情绪调节及其发展
五、情绪纽带的发展
六、情绪发展的社会化
第三节 情绪的分化
一、基本情绪
二、自我意识情绪
第八章 情绪的进化
第一节 达尔文情绪进化理论及基本情绪的进化
一、喜悦情绪的进化
二、悲哀情绪的进化
三、愤怒情绪的进化
四、恐惧情绪的进化
第二节 不同物种情绪进化的中枢神经体液机制
一、不同物种情绪进化的脑机制
二、不同物种情绪进化与体液因素
第九章 情绪的测评
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测评的概念
二、情绪测评的方法
第二节 常用情绪评定量表
一、常用焦虑情绪评定量表
二、常用抑郁评定量表
三、常用躁狂评定量表
四、常用综合性评定量表
五、情绪评定量表使用注意事项
第三节 积极心理评定
一、积极心理概述
二、积极心理的测量
第四节 情商的概念与测量
一、情商的概念
二、情商的测量
三、情商研究展望
第十章 情绪与个性
第一节 情绪的个体差异
一、情绪基本要素的个体差异
二、情绪反应时间动力性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情绪与个性的关系
一、情绪与个性倾向性的关系
二、情绪与个性心理特征的关系
第三节 情绪与人格评估
一、大五人格
二、情绪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第十一章 情绪与认知
第一节 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一、情绪与认知关系的研究历史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二节 情绪对认知的影响
一、情绪对知觉的影响
二、情绪对注意的影响
三、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四、情绪对学习的影响
五、情绪对决策的影响
第三节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
一、感觉和知觉对情绪的影响
二、记忆与想象对情绪的影响
三、图式或认知方式对情绪的影响
四、认知评价和归因对情绪的影响
五、语言和期望对情绪的影响
第十二章 情绪与行为
第一节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一、情绪是行为的动力
二、行为是情绪的执行
三、行为对情绪的影响
第二节 常见情绪的行为反应模式
一、恐惧情绪的行为反应
二、愤怒情绪的行为反应
三、喜悦情绪(依恋)的行为反应
四、悲哀情绪(抑郁)的行为反应
第十三章 情绪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情绪的社会功能
一、情绪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文化情境与情绪的关系
三、情绪社会化的特征与规律
第二节 情绪的文化差异
一、社会文化对情绪产生的影响
二、情绪的跨文化研究
三、文化背景不同导致情绪表达差异
第三节 情绪社会化与道德发展
一、情绪社会化与道德的关系
二、情绪影响道德判断
三、几种复合情绪与道德行为
四、道德情绪与社交表现
第十四章 情绪的调节
第一节 情绪调节的基本概念
一、情绪调节及其相关概念
二、情绪调节的类型
第二节 情绪调节的过程与策略
一、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
二、情绪调节的策略
第三节 常见情绪的调控
一、愤怒情绪的调控
二、恐惧情绪的调控
三、哀伤情绪的调控
四、焦虑的调控
五、抑郁情绪的调控
第十五章 情绪与健康
第一节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一、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二、消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三、积极情绪与健康
四、应激与健康
第二节 常见的情绪障碍
一、抑郁症
二、焦虑症
三、恐惧症
第三节 情绪与心身疾病
一、情绪与心血管疾病
二、情绪与消化道疾病
三、情绪与肿瘤
第四节 情绪调节与健康
一、情绪的调节
二、运动与情绪
第十六章 中医情志
第一节 情志概述
一、情志的概念
二、情志的分类
三、情志的状态
第二节 情志理论
一、情志理论的形成与建立
二、情志理论五行学说
第三节 情志疗法
一、情志相胜疗法
二、顺情从欲疗法
三、语言疏导疗法
四、中医音乐疗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