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
  • #

出版时间:2016-02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为《美国公共诽谤法研究:言论自由与名誉权保障的冲突与平衡》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9787300214627
  • 272662
  • 2016-0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国大众传播中的公共诽谤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美国司法机构如何在民主宪政的理念下协调公共官员(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和新闻媒介的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冲突。
目录
导论一、研究问题的提出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三、本书的架构第一章 公共诽谤法的制度演进第一节 煽动性诽谤一、煽动性诽谤史略二、煽动性诽谤的政治哲学三、煽动性诽谤的合宪性争议四、煽动性诽谤的承继者——刑事诽谤第二节 普通法之诽谤侵权一、从刑事诽谤到民事诽谤二、民事诽谤之成立条件三、民事诽谤之抗辩事由四、不利于表意人的举证责任与归责原则第三节 公共诽谤法的宪法化一、”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案情二、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三、”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意义第二章 诽谤法宪法化的背景与内在理路第一节 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现代理解一、明显而即刻危险原则二、休斯法院对言论自由的扩充理解三、双重基准与优位理论第二节 纽约时报案的理论依据一、米克尔约翰的言论自由理论二、米氏理论与纽约时报案判决的比较三、其余衡断法第三章 宪法规则的适用范围第一节 适用范围的调整一、从公共官员到公众人物:巴茨案与沃克案二、从”公众人物”到”公众兴趣/利益”:”罗森布鲁姆诉大都市媒介公司案”三、回归”公众人物”:”格茨诉罗伯特?韦尔奇公司案”四、重提”公众关切”:邓白氏案与赫普斯案五、总结与检讨第二节 公共官员一、”公共官员”之身份界定二、”公务行为”与”公职适任性”三、政府可否兴讼诽谤?第三节 公众人物一、完全公众人物二、有限公众人物三、非自愿公众人物第四节 公众关切第四章 归责原则:实际恶意与过失第一节 实际恶意一、实际恶意原则之渊源:少数派规则二、”实际恶意”的内涵与判准三、媒体活动中的可疑情形第二节 过失一、”过失”的界定二、两种进路:专业过失标准与一般理性人标准三、媒体过失的证据四、总结第五章 比较法的观察第一节 我国法之实务运作现况与理论探讨一、刑事诽谤二、名誉侵权第二节 我国名誉权法制之展望一、将”公共性”因素纳入考量二、精细界定”公共性”因素三、明晰事实真伪的举证责任归责四、构建类型化归责体系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