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第二版)
作者: 王亚新,陈杭平,刘君博
出版时间:2021-06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553109
 - 360820
 - 46262272-1
 - 16开
 - 2021-06
 - 装备制造大类
 - 法学类
 - 本科
 
  前辅文
  第1章 本书的构成与使用说明
  第2章 诉讼程序中的实体形成
   第1节 诉讼请求的构成
    2.1.1 诉状的一般结构
    2.1.2 法律关系
    2.1.3 诉讼类型
    2.1.4 请求权与法定事由
    2.1.5 以上内容的示意图
    延伸讨论
     2-1-1 处分权原则
     2-1-2 离婚案件中有关未成年子女抚养的请求类型
     2-1-3 请求权与请求权竞合
   第2节 程序展开中的实体形成
    2.2.1 “重复起诉”的禁止
    2.2.2 当事人攻击防御中的实体展开
    2.2.3 案件实体内容的整体构成
    延伸讨论
     2-2-1 辩论原则与自认
     2-2-2 法院的释明
     2-2-3 诉讼并合
  第3章 审判主体(一):受理范围
   第1节 关于审判主体的问题领域及制度构成
    延伸讨论
     3-1 民事审判权的国家间边界
   第2节 对民事案件受理范围的一般理解
    延伸讨论
     3-2 我国民事案件受理范围及数量的历史变迁
   第3节 有关受理范围的解释论问题
    3.3.1 具有“非对等”性质的纠纷争议
    3.3.2 “非民事领域”的矛盾冲突
    3.3.3 因其他制度安排及政策性考虑的排除情形
    延伸讨论
     3-3 所谓“告状难”现象与立案登记制改革
  第4章 审判主体(二):管辖
   第1节 关于管辖的一般原理
    延伸讨论
     4-1 法定管辖与意定管辖
   第2节 我国管辖制度上的基本概念
    4.2.1 级别管辖
    4.2.2 地域管辖
    4.2.3 专属管辖与协议管辖
    延伸讨论
     4-2 特殊地域管辖的具体内容
   第3节 管辖程序操作的动态过程
    4.3.1 当事人选择及法院内部对管辖的调整
    4.3.2 管辖权异议及其处理程序
    延伸讨论
     4-3 总结管辖概念的两个示意图
  第5章 审判主体(三):审判组织、回避
   第1节 审判组织
    5.1.1 独任制与审判资格
    5.1.2 合议庭的构成及相关问题
    延伸讨论
     5-1-1 我国民事诉讼特定语境下的“程序与组织”
     5-1-2 人民陪审制的概况及相关论点
   第2节 回避制度
    延伸讨论
     5-2 不同制度领域的相互交织:以回避和管辖为例
  第6章 证据
   第1节 有关证据的基本问题
    6.1.1 证据的概念
    6.1.2 证据的性质及分类等
    6.1.3 归纳本节内容的图表
    延伸讨论
     6-1-1 待证事实与证明的对象
     6-1-2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收集证据排除规则
   第2节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
    6.2.1 实物证据
    6.2.2 言辞证据
    6.2.3 过程型证据
    延伸讨论
     6-2 专家辅助人
  第7章 证明
   第1节 证明的过程
    7.1.1 证明的认识论结构及在程序上的表现
    7.1.2 证据的收集和提出
    7.1.3 质证和证据的审查
    延伸讨论
     7-1-1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7-1-2 证据保全与证据公证
   第2节 有关证明的模式图与证明标准
    7.2.1 证明模式图
    7.2.2 证明标准的内容和表述
    延伸讨论
     7-2-1 法官的自由心证
     7-2-2 经验则与逻辑法则
   第3节 举证责任及其在当事人之间的分配
    7.3.1 举证责任的概念和功能
    7.3.2 举证责任的分配
    7.3.3 举证责任的倒置与减轻
    延伸讨论
     7-3 司法实务中减轻当事人举证负担的种种做法
  第8章 诉讼主体:当事人
   第1节  当事人:类型与性质特征
    8.1.1 自然人
    8.1.2 法人和其他组织
    8.1.3 当事人适格
    延伸讨论
     8-1 当事人适格的特殊类型
   第2节 诉讼代理人的种类及功能
    8.2.1 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8.2.2 委托代理
    8.2.3 诉讼代理的分类及其他主体
    延伸讨论
     8-2 专业代理与公民代理
  第9章 共同诉讼
   第1节 必要共同诉讼与普通共同诉讼
    9.1.1 两种共同诉讼类型的素描
    9.1.2 必要共同诉讼之“不可分”的多种形态
    9.1.3 普通共同诉讼所涉及的论点
    延伸讨论
     9-1 共同诉讼中的“诉讼标的”概念之解读
   第2节 “不可分”与“可分”之间:类似的必要共同诉讼
    9.2.1 必要共同诉讼之“固有”与“类似”的区别
    9.2.2 侵权损害赔偿诉讼之“可分”与“不可分”
    延伸讨论
     9-2 类似必要共同诉讼的“诉讼标的”
   第3节 共同诉讼的程序进行
    9.3.1 当事人的追加
    9.3.2 当事人诉讼行为对其他主体的影响
    延伸讨论
     9-3 诉的“主观合并”与“客观合并”
  第10章 代表人诉讼
   第1节 人数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10.1.1 诉讼类型及形成方式
    10.1.2 程序的进行及相关论点
    延伸讨论
     10-1 司法实践中处理群体纠纷的多种方式
   第2节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
    10.2.1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之程序结构
    10.2.2 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与司法实务
    延伸讨论
     10-2 关于美国的集团诉讼
   第3节 公益诉讼
    10.3.1 公益诉讼的概念与第55条的立法背景
    10.3.2 第55条的程序结构及解释适用
    延伸讨论
     10-3 作为第55条立法背景的司法实务动向
  第11章 第三人参加诉讼
   第1节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11.1.1 诉讼地位与基本形态
    11.1.2 程序进行的相关问题
    延伸讨论
     11-1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共同诉讼的关联
   第2节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11.2.1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之不同类型
    11.2.2 制度设计的问题与相关司法实务的走向
    11.2.3 程序操作中的解释适用问题
    延伸讨论
     11-2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与共同诉讼等其他复杂诉讼形态的关联
   第3节 第三人撤销之诉
    11.3.1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原告适格问题
    11.3.2 第三人撤销之诉的程序设计
    延伸讨论
     11-3 诉讼法学界关于第三人撤销之诉的争论
  第12章 保全、强制措施、诉讼费用
   第1节 财产保全
    12.1.1 财产保全的申请与审查
    12.1.2 财产保全的实施与救济
    延伸讨论
     12-1 与财产保全实务相关的若干论点
   第2节 行为保全与先予执行
    12.2.1 行为保全
    12.2.2 先予执行
    延伸讨论
     12-2 反家暴法规定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与行为保全
   第3节 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延伸讨论
     12-3 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在强制措施中的体现
   第4节 诉讼费用
    延伸讨论
     12-4 我国诉讼费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13章 第一审普通程序
   第1节 立案程序:起诉与受理
    13.1.1 起诉与受理
    13.1.2 立案庭的程序活动及多种功能
    延伸讨论
     13-1 诉的利益
   第2节 审理前的准备
    13.2.1 送达
    13.2.2 答辩、举证期限及相关的程序事项
    13.2.3 其他准备活动和庭前会议
    延伸讨论
     13-2 有关程序进行的“职权主义/当事人主义”
   第3节 开庭审理
    13.3.1 开庭审理的意义
    13.3.2 庭审程序的基本流程
    13.3.3 与庭审相关的若干程序进路
    延伸讨论
     13-3 公开审判的例外情形
   第4节 标准流程中断的若干情形
    13.4.1 撤诉与按撤诉处理(视为撤诉)
    13.4.2 一方缺席情形下的审理与裁判
    13.4.3 诉讼的中止与终结
    延伸讨论
     13-4 期间与期日
  第14章 简易程序、小额程序、调解
   第1节 简易程序
    14.1.1 简易程序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14.1.2 与简易程序适用相关的若干论点
    延伸讨论
     14-1 派出法庭及其民事审判活动
   第2节 小额程序
    14.2.1 小额程序的意义与制度构成
    14.2.2 小额程序立法及实际操作的问题点
    延伸讨论
     14-2 “程序分化”广义的概念及其走向
   第3节 调解
    14.3.1 调解在诉讼中的多种表现
    14.3.2 调解程序的特点、意义及其适用
    14.3.3 法院调解的若干解释论问题
    延伸讨论
     14-3 从“调解型”到“审判型”的诉讼模式变迁
  第15章 裁判:判决与裁定等
   第1节 裁判的形式和种类
    15.1.1 判决
    15.1.2 裁定
    15.1.3 决定、命令及法院的其他程序安排
    延伸讨论
     15-1 裁判文书的公开
   第2节 裁判的效力
    15.2.1 判决的既判力
    15.2.2 判决的其他效力
    15.2.3 裁定的效力及裁判生效的时间点
    延伸讨论
     15-2 裁判与指导性案例制度
  第16章 第二审程序
   第1节 上诉的提起与受理
    16.1.1 上诉的提起
    16.1.2 上诉的受理
    延伸讨论
     16-1 关于二审(上诉审)审理模式的理论分类
   第2节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
    16.2.1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范围
    16.2.2 第二审程序的审理方式
    16.2.3 上诉的撤回与二审中的撤诉
    延伸讨论
     16-2 从“吴梅案”看二审中的撤回上诉与撤回起诉
   第3节 第二审程序的裁判
    16.3.1 依法改判
    16.3.2 裁定发回重审
    16.3.3 二审判决的生效时间
    延伸讨论
     16-3-1 发回重审案件的审理
     16-3-2 全国法院二审民事案件结案的基本情况
  第17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1节 概述
    17.1.1 再审的一般原理
    17.1.2 我国审判监督程序在立法上的沿革
    17.1.3 审判监督程序的基本结构与法院依职权再审
    延伸讨论
     17-1 与再审相关的观念变化及数据的推移
   第2节 当事人申请再审
    17.2.1 再审申请的事由
    17.2.2 再审申请涉及的其他程序事项
    17.2.3 再审申请的审查程序
    延伸讨论
     17-2 案外人申请再审
   第3节 民事抗诉与再审检察建议
    17.3.1 抗诉
    17.3.2 再审检察建议
    延伸讨论
     17-3 民事检察监督的范围及再审监督的情况
   第4节 本案再审程序解释适用的若干问题
    17.4.1 本案再审程序的特点
    17.4.2 因抗诉和法院依职权提起的本案再审程序
    延伸讨论
     17-4 关于本案再审程序运行的若干数据
  第18章 非讼程序
   第1节 非讼程序概述
    18.1.1 关于非讼程序的不同类型
    18.1.2 程序的一般特点及非讼法理
    延伸讨论
     18-1 司法解释中的非讼程序及可能的“非讼化”趋势
   第2节 特别程序
    18.2.1 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
    18.2.2 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18.2.3 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18.2.4 确认调解协议案件
    18.2.5 实现担保物权案件
    延伸讨论
     18-2 几种特别程序案件的标准流程图
   第3节 督促程序与公示催告程序
    18.3.1 督促程序
    18.3.2 公示催告程序
    延伸讨论
     18-3 两种非讼程序的标准流程图
  附录一 民事诉讼法相关司法解释一览表
  附录二 课堂测验和期末考试试卷示例
  附录三 案例分析作业示例
  附录四 文内图表一览表
  附录五 关键词和专门术语索引
  附录六 参考文献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