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图书分类 一 〉哲学 一 〉哲学
本书可免费申请样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黄楠森 著;

1998-05-15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新华国采教育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折后价:¥49.00 定价:¥49.00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063547
  • 1版
  • 123851
  • 42240663-7
  • 平装
  • 16开
  • 1998-05-15
  • -
  • 530
  • 433
  • -
  • 哲学
  • 哲学
  • 0101
  • -
  • 哲学
  • 本科
  • -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教委在“八五”期间组织编写的,后又作为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立项。它的作者包括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和研究的知名教授,其中大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八卷本)的主要作者。本书是在总结我国理论界近20年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叙述和评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包括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大约150年。本书把这150年大体分为三个50年加以评述:第一、二、三章为19世纪下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第四、五、六章为20世纪上半叶在俄国、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第七、八、九、十章为20世纪下半叶在苏联、西方国家和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这个框架同国家教委1993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基本一致,不同的是20世纪下半叶部分中国占了两章,突出了邓小平理论的哲学贡献。本书材料丰富,观点全面,说理透彻,行文流畅,除供哲学专业本科生使用外,亦可作为一般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内容的参考书。

目录

 前辅文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分期
  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1836—1848)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一、 参加青年黑格尔派活动时期
   二、 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 实现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
   一、 异化劳动理论在科学世界观形成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局限性
   二、 从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问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
   二、 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飞跃——《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 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制定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世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革命时期的运用、验证和发展(1848—1875)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及其以后革命形势的哲学分析
   一、 对1848年革命的哲学分析
   二、 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形势的哲学分析
  第二节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对自己哲学的丰富和发展
   一、 《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二、 《资本论》的科学方法论
  第三节 恩格斯的军事哲学思想
   一、 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二、 科学的战争观和研究、处理军事问题的方法论
   三、 批判唯心主义战争观,对战争做科学的预见
  第四节 巴黎公社经验的哲学总结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公社经验教训的哲学总结
   三、 公社失败后为继续坚持、捍卫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斗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及其在欧洲的传播(1875—19世纪末)
  第一节 恩格斯在对杜林的论战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系统的论证
   一、 反对杜林主义,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二、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出发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
   三、 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的辩证法
   四、 反对形而上学,论述辩证法的理论及其基本规律
   五、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第二节 总结自然科学的发展,创立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和方法
   一、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 关于自然界的辩证发展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理论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哲学思想
   一、 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 恩格斯揭示人类早期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三、 恩格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四、 恩格斯的晚年通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和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
   一、 狄慈根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贡献
   二、 梅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三、 考茨基早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四、 拉法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捍卫
   五、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第四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和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883—1945)
  第一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 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三、 列宁在理论斗争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节 第一次俄国革命前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
   一、 第一次俄国革命和认识论问题
   二、 普列汉诺夫对马赫主义的批判
   三、 列宁在批判马赫主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发展
   一、 大战的爆发与第二国际的破产
   二、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三、 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
  第四节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 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合理性的争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 列宁对苏联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特殊道路的创造性探索
   三、 十月革命后列宁的主要哲学思想
   四、 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苏联哲学
   一、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哲学上的争论
   二、 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化
   三、 二战前斯大林在哲学上的贡献和失误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经历(20世纪上半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曲折
   一、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面篡改
   二、 考茨基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背叛
   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论战和第二国际的破产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研究
   一、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传播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的传播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特征
   三、 青年卢卡奇的主要哲学观点
   四、 葛兰西的主要哲学观点
   五、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
 第六章 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第一节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社会条件
   二、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概况及其主要哲学观点
   三、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中的三次大论争
  第二节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初步运用
   一、 中国国情的早期分析,民主革命纲领的最初制定
   二、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三、 批判戴季陶主义
   四、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的哲学思想
   五、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哲学意义
  第三节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知识分子中的进一步传播和研究
   二、 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三、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毛泽东在研究战争中对哲学的独特贡献
   五、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第四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方面展开
   一、 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深刻论证
   二、 对战争中哲学问题的深入分析
   三、 《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四、 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的论证
   五、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贡献
   六、 创造性地提出唯物辩证的工作方法
 第七章 战后苏联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曲折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探索与迷误
   一、 哲学走向活跃的新苗头和1947年全苏哲学讨论会
   二、 战后改革初潮及其逆转
   三、 斯大林晚年两部著作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
  第二节 战后中期苏联哲学的研究状况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二、 围绕辩证法研究的争论
   三、 认识论研究
   四、 历史观研究
  第三节 苏联战后新时期的大曲折
   一、 “和平主义”加“政治民主化”的改革纲领
   二、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提出
   三、 全盘私有化的纲领
   四、 对新思维的评价
  第四节 东欧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探索
   一、 匈牙利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二、 南斯拉夫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的争论
   三、 保加利亚巴甫洛夫对认识论的研究
   四、 波兰沙夫等人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争论
   五、 捷克斯洛伐克等其他东欧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主张
   一、 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及其在当代的影响
   二、 民主社会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第二节 “欧洲共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索
   一、 “欧洲共产主义”的概况
   二、 “欧洲共产主义”的国家观
   三、 “欧洲共产主义”的民主观
   四、 “欧洲共产主义”对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设计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战后的演变
   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战后新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两种倾向的对立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倾向
   四、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主义倾向
   五、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派别
 第九章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难历程和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一、 在彻底实现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完成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准备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最初探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
   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及其理论意义
  第二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尝试与毛泽东思想的曲折发展
   一、 苏共“二十大”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指导思想的转折
   二、 毛泽东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蓝图的两根轴线: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
   三、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和对人民公社运动的理论反思
   四、 反右倾斗争中的严重失误和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的形成,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冲突的加剧
  第三节 “左”倾思想路线的迅速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哲学思想
   一、 触发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批判运动和“五·一六”通知
   二、 林彪集团的政治野心及其唯意志论哲学
   三、 “四人帮”的斗争哲学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破坏
 第十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第一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一、 拨乱反正,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 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形成,反对“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二、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
   三、 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和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四、 坚持唯物辩证法,把矛盾着的对立面统一起来
  第四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探讨和研究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界探讨和研究的若干主要理论问题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