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进入教材巡展 进入在线书城
#
  • #

出版时间:2018-09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以下为《社会心理学(第3版)(本科心理)(配增值)》的配套数字资源,这些资源在您购买图书后将免费附送给您: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9787117263917
  • 225127
  • 69245362-4
  • 2018-09
  • 教育学
  • 心理学
  • C912.6-0
  • 应用心理学
  • 本科
作者简介
苑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留学归国人员(加拿大)。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煤炭分会眼业心理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焦虑障碍协作组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行为医学教育学组副组长;北京神经内科学会神经精神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学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分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河北省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评审专家;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院长,华北理工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唐山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①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影响因素研究:2职业心理学。分别主持及参加10余项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教育厅、唐山市科学技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政府、机构资助的科研课题。多次获唐山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励。主编、参编出版教材、论著10部包括规划教材3部),发表SC论文7篇,国内专业核心期刊文章100余篇。
  
  杨小丽,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瑞典梅拉达伦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分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社会学会理事、重庆市性学会理事、重庆市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从事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20多部;在各类期刊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厅局级课题20余项。
  
  梁立夫,副教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教研室教师,心理学博士。天津市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从事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临床工作20余年,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编写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专著1部。
  
  曹建琴,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教研室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科长。
  从事“社会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为:情绪障碍的发病机制及心理干预,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2016年获黑龙江省第十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查看全部
内容简介
本版教材是本科应用心理学专业第3轮规划教材之一,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是由全国11所高等院校的社会心理学教师共同编写的,充分反映了作者们多年来从事社会心理学教学的成功经验。本次修订参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力求做到知识体系完整,在夯实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其科学性、思想性、适用性、可读性和前沿性,并更新了相关知识内容及案例。本书适用于包括医学院校在内的各高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作为教授和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教材或参考资料,也可供社会各界爱好社会心理学的读者参阅。
目录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认知理论
四、符号互动理论
五、角色理论
六、参照群体理论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二、如何开展一项研究
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与特征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三、社会化的内容
四、社会化的类型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二、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第三节 社会化的结果
一、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
二、社会角色的获得

第三章 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自我认识
一、自我认识的形成途径
二、自我认识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其他领域
一、自尊
二、自我控制
三、自我效能感

第四章 社会动机与行为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与特征
二、社会动机的功能
三、社会动机的类型
四、社会动机的理论
五、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二节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概述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三、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四、利他行为的培养
第三节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概述
二、侵犯行为的理论
三、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第五章 社会认知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内涵
二、社会知觉的概念及内涵
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及偏差
一、社会认知的表征方式
二、内隐社会认知
三、社会认知偏差
第三节 印象形成
一、印象的形成及作用
二、印象形成的规则及特点
三、印象形成的模式
第四节 印象管理与控制
一、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二、印象管理的理论
三、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四、印象管理的策略
五、印象管理的辨别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第一节 态度的概述
一、态度的概念与特征
二、态度的结构与种类
三、态度的功能
四、态度与行为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态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
二、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态度的测量(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第三节 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理论
二、说服与态度改变
三、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四节 偏见与歧视
一、偏见
二、歧视

第七章 归因与决策
第一节 归因及其理论
一、归因与归因理论的概念
二、归因理论
第二节 归因偏差与归因训练
一、归因原则
二、归因偏差
三、归因风格
四、归因训练
五、归因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决策及其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
二、决策理论
第四节 决策风格与决策技术
一、决策的分类
二、决策风格
三、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四、决策技术——决策树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需要
三、人际关系的原则
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五、人际关系的改善和测量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原则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第三节 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二、社会交换理论
三、公平理论
第四节 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概念及功能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四、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第九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从众
一、从众的概述
二、从众的原因及类型
三、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四、研究从众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 服从
一、服从的概述
二、服从的原因及类型
三、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
四、研究服从行为的意义
第三节 顺从
一、顺从的概念
二、影响顺从的因素
三、顺从的策略
四、研究顺从行为的意义
第四节 大众心理反应
一、模仿
二、暗示
三、感染
四、时尚

第十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群体的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与特征
二、群体的类型
三、群体的规范
四、群体的凝聚力
第二节 群体决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决策的概念及方法
二、群体决策的行为倾向
三、群体思维的概念及过程
四、群体思维的缺陷及预防
第三节 群体行为助长号隋化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惰化
三、行为去个性化
第四节 群体合作与竞争
一、合作与竞争概述
二、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
三、影响合作与竞争的因素
第五节 群体行为冲突与处理
一、群体冲突概述
二、群体冲突的起因和影响

第十一章 爱情、婚姻、家庭
第一节 爱情
一、爱情的内涵和发展阶段
二、爱情的类型
三、影响爱情的因素
四、同性恋
第二节 婚姻
一、择偶心理
二、婚姻的类型及影响婚姻关系的因素
三、夫妻的心理冲突
四、婚姻关系的改变
第三节 家庭
一、家庭的内涵及功能
二、家庭类型及关系
三、家庭解体及影响

参考文献
推荐读物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