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详情 | 《生物化学(附数字课程)》
图书分类 一 〉理学 一 〉生物学
本书可免费申请样书

生物化学(附数字课程)

周海梦,李森,陈清西 著;

2017-03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华国采教育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折后价:¥86.00 定价:¥86.00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9787040344899
  • 1版
  • 96374
  • 46243654-4
  • 平装
  • 大16开
  • 2017-03
  • -
  • 920
  • 512
  • -
  • 理学
  • 生物学
  • 0710
  • Q5
  • 生物科学、生物工程
  • 本科 研究生(硕士、EMBA、MBA、MPA、博士)
  • -
  • -
  • -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知识点全面、概念准确、科学性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文字精练、图文并茂的生物化学教材。内容涵盖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并重点阐述具有核心地位与广泛应用价值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反映生物化学领域国内外的最新进展,以及生物化学的研究历史、重要的实验技术与关键实验、趣味生化常识、生化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等。在结构上,本书按照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酶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研究技术、糖类、脂质、物质的跨膜运输、信号转导、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基因工程、新陈代谢、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的组织架构进行内容安排,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配套的数字课程提供了每一章的拓展阅读知识、小结、文献导读、习题答案与解题思路等辅学资源。

本书文字精练,插图精美,双色印刷,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教师、科技工作者以及对生物化学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目录

 前辅文
 0 绪论
  0.1 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0.1.1 生物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与功能
   0.1.2 新陈代谢与代谢调控
   0.1.3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
  0.2 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0.3 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0.3.1 组成生物的元素
   0.3.2 生物分子的立体结构
   0.3.3 生物分子内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 蛋白质基础
  1.1 蛋白质概述
   1.1.1 蛋白质的概念与组成
   1.1.2 蛋白质的分类
  1.2 氨基酸
   1.2.1 氨基酸的结构特征
   1.2.2 氨基酸的分类与侧链结构
   1.2.3 氨基酸的立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1.2.4 氨基酸的酸碱性质
   1.2.5 氨基酸的化学反应
  1.3 肽
   1.3.1 肽键
   1.3.2 肽的命名与结构
   1.3.3 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3.4 天然存在的活性肽与肽的合成
 2 蛋白质的结构
  2.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1.1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概念、特点与意义
   2.1.2 由一级结构形成高级结构的空间限制
  2.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2.2.1 α 螺旋
   2.2.2 β 折叠
   2.2.3 β 转角、β 凸起与无规卷曲
  2.3 二级结构与三级结构之间的层次
   2.3.1 超二级结构
   2.3.2 结构域
  2.4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2.5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6 蛋白质高级结构举例
   2.6.1 纤维状蛋白质
   2.6.2 球状蛋白质
   2.6.3 膜蛋白
  2.7 蛋白质的折叠
   2.7.1 蛋白质折叠理论概述
   2.7.2 蛋白质折叠理论的实践应用
 3 蛋白质的功能
  3.1 氧结合蛋白的功能
   3.1.1 肌红蛋白的功能
   3.1.2 血红蛋白的功能
  3.2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3.3 细胞膜表面受体的功能
  3.4 分子伴侣的功能
 4 酶
  4.1 酶的概述
   4.1.1 酶的概念
   4.1.2 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4.1.3 酶的化学本质与组成
   4.1.4 酶的命名和分类
  4.2 酶的作用机理
   4.2.1 酶促反应热力学与自由能
   4.2.2 酶与底物复合物的形成
   4.2.3 酶的活性部位
   4.2.4 酶具有高催化效率的分子机制
   4.2.5 酶作用机理的实例——胰凝乳蛋白酶
  4.3 酶促反应动力学
   4.3.1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4.3.2 其他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4.4 酶的调节
   4.4.1 酶的调节方式
   4.4.2 酶的别构调控
   4.4.3 酶原的激活
   4.4.4 可逆的共价修饰调节
  4.5 酶的研究方法
   4.5.1 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4.5.2 酶的分离纯化
 5 蛋白质研究技术
  5.1 蛋白质的性质
  5.2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
   5.2.1 沉淀法
   5.2.2 柱层析法
  5.3 蛋白质电泳
   5.3.1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2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3 等电聚焦电泳
   5.3.4 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5 毛细管电泳
  5.4 蛋白质结构研究方法
  5.5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5.5.1 高通量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5.5.2 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
 6 糖类与糖生物学
  6.1 糖类概述
   6.1.1 糖的概念
   6.1.2 糖的分类
   6.1.3 糖的生物学作用
  6.2 单糖
   6.2.1 单糖的结构
   6.2.2 葡萄糖的立体结构、构象与功能
   6.2.3 重要的单糖与单糖衍生物
  6.3 寡糖与多糖
   6.3.1 糖苷键
   6.3.2 寡糖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6.3.3 同多糖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6.3.4 杂多糖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6.4 糖复合物
   6.4.1 糖脂和脂多糖
   6.4.2 肽聚糖和蛋白聚糖
   6.4.3 糖蛋白和寡糖链
  6.5 糖生物学与糖的研究方法
   6.5.1 糖密码与糖生物学
   6.5.2 糖链的功能及其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6.5.3 糖链的生物合成与糖的研究方法
 7 脂质与生物膜
  7.1 脂质概述
   7.1.1 脂质的概念
   7.1.2 脂质的分类
   7.1.3 脂质的生物学作用
  7.2 脂肪酸与三酰甘油
   7.2.1 脂肪酸的种类与结构特点
   7.2.2 脂肪酸的性质与脂肪酸盐
   7.2.3 三酰甘油的组成与结构
   7.2.4 三酰甘油的性质与功能
  7.3 磷脂、糖脂和胆固醇
   7.3.1 磷脂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7.3.2 糖脂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7.3.3 胆固醇的结构、性质与功能
  7.4 生物活性脂
   7.4.1 磷脂酰肌醇衍生物
   7.4.2 类二十碳烷衍生物
   7.4.3 固醇衍生物
   7.4.4 维生素A
   7.4.5 维生素D
   7.4.6 维生素E
   7.4.7 维生素K
  7.5 脂质的研究方法
  7.6 生物膜
   7.6.1 脂质的聚集与成膜方式
   7.6.2 生物膜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7.6.3 生物膜的流动性与功能
 8 物质的跨膜运输
  8.1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8.2 被动运输
  8.3 主动运输
   8.3.1 由ATP 提供能量的主动运输——Na+,K+- 泵
   8.3.2 协同运输
  8.4 水通道、离子通道、离子泵与ABC 载体
   8.4.1 水通道
   8.4.2 离子通道
   8.4.3 离子泵
   8.4.4 ABC 载体
  8.5 胞吞与胞吐
 9 信号转导
  9.1 信号转导概述
  9.2 G 蛋白偶联受体与第二信使
  9.3 酶联受体与支架蛋白
  9.4 类固醇受体与基因转录调控
  9.5 信号转导与疾病
 10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0.1 核酸的功能
   10.1.1 DNA 是遗传信息的主要携带者
   10.1.2 RNA 生物功能的多样性
  10.2 核酸的组成
   10.2.1 核苷酸的种类与分子结构
   10.2.2 核酸分子的共价连接
  10.3 DNA 分子的结构
   10.3.1 DNA 分子的一级结构
   10.3.2 DNA 分子的二级结构
   10.3.3 DNA 分子的三级结构
   10.3.4 真核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10.4 RNA 分子的结构
 11 核酸研究技术
  11.1 核酸的性质
   11.1.1 核酸的酸碱性质
   11.1.2 核酸的水解
   11.1.3 核酸的紫外吸收
   11.1.4 核酸的变性、复性和杂交
  11.2 核酸的研究方法
   11.2.1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11.2.2 核酸的凝胶电泳
   11.2.3 核酸的序列测定
   11.2.4 核酸的化学合成
 12 基因与基因工程技术
  12.1 基因概述
   12.1.1 基因的概念
   12.1.2 基因的类别
   12.1.3 基因的特点及基因的突变
  12.2 基因工程技术
   12.2.1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DNA 分子
   12.2.2 获得特定的DNA 片段
   12.2.3 “鸟枪法”测定细菌基因组
   12.2.4 新一代的测序技术
   12.2.5 基因芯片
 13 新陈代谢总论与生物能学
  13.1 代谢总论
   13.1.1 新陈代谢的概念与特点
   13.1.2 新陈代谢的经典反应类型
   13.1.3 能量代谢
   13.1.4 新陈代谢中的关键物质
   13.1.5 新陈代谢的调控
   13.1.6 新陈代谢的研究方法
  13.2 生物能学基础知识概述
   13.2.1 生物能学基本原理——热力学概念及定律
   13.2.2 ATP 与高能磷酸化合物
   13.2.3 生物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电位
 14 糖酵解与糖异生
  14.1 糖酵解
   14.1.1 糖酵解概述
   14.1.2 糖酵解第一阶段的反应机制
   14.1.3 糖酵解放能阶段的反应机制
   14.1.4 乙醇发酵与乳酸发酵
   14.1.5 寡糖与单糖进入糖酵解的途径
  14.2 糖异生
   14.2.1 糖异生概述
   14.2.2 糖异生的反应机制
   14.2.3 寡糖与多糖的生物合成
  14.3 糖酵解与糖异生的调控
   14.3.1 调控原理(协同调控)
   14.3.2 糖酵解的调控
   14.3.3 糖异生的调控
 15 三羧酸循环
  15.1 三羧酸循环概述
   15.1.1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与特点
   15.1.2 三羧酸循环的研究历史
  15.2 丙酮酸氧化脱羧
   15.2.1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反应机制
   15.2.2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特点
   15.2.3 丙酮酸氧化脱羧的调控
  15.3 三羧酸循环
   15.3.1 三羧酸循环的反应机制
   15.3.2 三羧酸循环总结
   15.3.3 三羧酸循环产能计算
   15.3.4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5.3.5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15.3.6 三羧酸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15.4 乙醛酸循环
 16 氧化磷酸化
  16.1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概述
   16.1.1 生物氧化的概念
   16.1.2 生物氧化的类型
   16.1.3 生物氧化中的关键酶
   16.1.4 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16.2 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
  16.3 电子传递
   16.3.1 电子传递过程概述
   16.3.2 复合体Ⅰ参与的电子传递
   16.3.3 复合体Ⅱ参与的电子传递
   16.3.4 复合体Ⅲ参与的电子传递
   16.3.5 复合体Ⅳ参与的电子传递
   16.3.6 电子传递中的能量转化与质子梯度的形成
   16.3.7 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方法
  16.4 ATP 的合成
   16.4.1 电子传递与ATP 合成的偶联机制
   16.4.2 ATP 合酶结构与ATP 合成机制
   16.4.3 氧化磷酸化相关代谢物的跨膜运输
   16.4.4 葡萄糖生物氧化的产能计算
  16.5 氧化磷酸化的调控
   16.5.1 解偶联剂
   16.5.2 抑制剂
   16.5.3 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16.6 电子漏与活性氧
 17 光合磷酸化
  17.1 光合磷酸化概述
  17.2 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
  17.3 光吸收
   17.3.1 叶绿素的辅助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17.3.2 色素分子所吸收能量的汇集
  17.4 中心光化学事件
   17.4.1 光作用中心的结构
   17.4.2 真核生物光合电子传递
   17.4.3 水的光解与氧的释放
  17.5 光驱动的ATP 合成
   17.5.1 电子传递与ATP 合成的偶联机制
   17.5.2 ATP 的合成机制与定量
 18 卡尔文循环与磷酸戊糖途径
  18.1 卡尔文循环
   18.1.1 CO2 的固定与Rubisco 的结构与功能
   18.1.2 卡尔文循环的还原阶段与再生阶段
   18.1.3 相关代谢物的跨膜运输与卡尔文循环的调控
  18.2 光呼吸、C4 途径与景天酸代谢途径
   18.2.1 光呼吸
   18.2.2 C4 途径
   18.2.3 景天酸代谢途径
  18.3 磷酸戊糖途径
   18.3.1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机制
   18.3.2 磷酸戊糖途径的调控与生理意义
 19 糖原代谢与调控
  19.1 糖原代谢概述
  19.2 糖原的分解代谢
   19.2.1 糖原磷酸化酶的作用机制
   19.2.2 糖原脱支酶的作用机制
   19.2.3 磷酸葡糖变位酶的作用机制
  19.3 糖原的合成代谢
   19.3.1 UDP- 葡糖的合成
   19.3.2 糖原合酶与糖原蛋白
   19.3.3 糖原分支酶
  19.4 糖原代谢的调节
   19.4.1 糖原磷酸化酶的调节
   19.4.2 糖原合酶的调控
   19.4.3 糖原分解与合成的协同调节
   19.4.4 肝糖原代谢水平调节血糖浓度
 20 脂质的分解代谢
  20.1 脂质的分解代谢
   20.1.1 脂质的消化
   20.1.2 脂质吸收和转运
  20.2 脂肪酸的氧化
   20.2.1 脂肪动员
   20.2.2 脂肪酸活化并转入线粒体
   20.2.3 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20.2.4 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
  20.3 酮体
   20.3.1 酮体的生成
   20.3.2 酮体的利用
  20.4 类脂的代谢
   20.4.1 磷脂的分解代谢
   20.4.2 甾醇的代谢
  20.5 脂质分解代谢的调节作用
 21 脂质的生物合成
  21.1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21.1.1 软脂酸的生物合成
   21.1.2 脂肪酸碳链的加长
   21.1.3 脂肪酸碳链的去饱和
  21.2 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21.3 类脂的生物合成
   21.3.1 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
   21.3.2 二软脂酰磷脂酰胆碱的生物合成
   21.3.3 缩醛磷脂的生物合成
   21.3.4 鞘磷脂和鞘糖脂的生物合成
   21.3.5 胆固醇及其衍生物的生物合成
  21.4 脂质的运输
   21.4.1 乳糜微粒
   21.4.2 极低密度脂蛋白与中间密度脂蛋白
   21.4.3 低密度脂蛋白
   21.4.4 高密度脂蛋白
 2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22.1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22.1.1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22.1.2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降解
  22.2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22.2.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22.2.2 氧化脱氨基作用
   22.2.3 其他的脱氨基作用
   22.2.4 联合脱氨基作用
   22.2.5 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2.2.6 氨的去向
  22.3 尿素的形成代谢
   22.3.1 尿素的生成
   22.3.2 尿素循环代谢
   22.3.3 尿素循环的调控
  22.4 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途径
   22.4.1 乙酰-CoA 途径
   22.4.2 α- 酮戊二酸途径
   22.4.3 琥珀酰-CoA 途径
   22.4.4 延胡索酸途径
   22.4.5 草酰乙酸途径
  22.5 生酮氨基酸和生糖氨基酸
  22.6 由氨基酸衍生的其他重要物质
   22.6.1 氨基酸与一碳单位
   22.6.2 一碳单位的作用
   22.6.3 氨基酸生物活性物质
  22.7 氨基酸代谢缺陷症
 23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1 氨基酸碳骨架的形成干线
  23.2 谷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2.1 谷氨酸的合成
   23.2.2 谷氨酰胺的合成
   23.2.3 脯氨酸的合成
   23.2.4 精氨酸的合成
  23.3 天冬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3.1 天冬酰胺的合成
   23.3.2 甲硫氨酸的合成
   23.3.3 赖氨酸的合成
   23.3.4 苏氨酸的合成
   23.3.5 异亮氨酸的合成
  23.4 丝氨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4.1 丝氨酸和甘氨酸的合成
   23.4.2 半胱氨酸的合成
  23.5 丙酮酸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5.1 丙氨酸的合成
   23.5.2 缬氨酸的合成
   23.5.3 亮氨酸的合成
  23.6 芳香族氨基酸和组氨酸的生物合成
   23.6.1 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合成
   23.6.2 色氨酸的合成
   23.6.3 组氨酸的合成
  23.7 氨基酸生物合成的调控作用
   23.7.1 通过终端产物对氨基酸生物合成的抑制
   23.7.2 通过酶生成量的改变来调节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23.8 氨基酸转化为其他代谢物
   23.8.1 一氧化氮的形成
   23.8.2 谷胱甘肽的合成
   23.8.3 肌酸的生物合成
   23.8.4 短杆菌肽S 的生物合成
 24 核酸代谢
  24.1 核酸与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24.1.1 核酸的降解
   24.1.2 核苷酸的降解
   24.1.3 嘌呤碱的分解
   24.1.4 嘧啶碱的分解
  24.2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代谢
   24.2.1 次黄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2 腺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3 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
   24.2.4 尿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4.2.5 胞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4.3 核苷酸合成的补救途径
   24.3.1 从嘌呤碱和核苷合成嘌呤核苷酸
   24.3.2 从嘧啶碱和核苷合成嘧啶核苷酸
  24.4 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作用
   24.4.1 嘌呤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24.4.2 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调节
  24.5 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5.1 脱氧核糖核苷酸来源于核糖核苷酸的还原
   24.5.2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 辅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1 烟酰胺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2 黄素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24.6.3 辅酶A 的生物合成
 25 新陈代谢综述
  25.1 新陈代谢的网络体系
   25.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总结
   25.1.2 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
   25.1.3 生物器官与组织的分工
  25.2 代谢调控
   25.2.1 代谢调控概述
   25.2.2 分子水平的调控
   25.2.3 细胞水平的调控
   25.2.4 多细胞水平的调控(激素与神经水平的调节)
 26 DNA 复制、修复与重组
  26.1 DNA 复制
   26.1.1 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
   26.1.2 DNA 复制的酶学基础
   26.1.3 DNA 复制过程
  26.2 DNA 修复
  26.3 DNA 重组
   26.3.1 同源重组
   26.3.2 位点特异性重组
   26.3.3 转座重组
 27 RNA 的合成和加工
  27.1 DNA 指导下RNA 的合成——转录
   27.1.1 DNA 指导的RNA 聚合酶
   27.1.2 转录启动子及其对转录的影响
   27.1.3 转录终止子及相关蛋白
   27.1.4 转录的基本过程
   27.1.5 转录的调节控制
  27.2 RNA 转录后加工
   27.2.1 信使RNA 的加工
   27.2.2 核糖体RNA 的加工
   27.2.3 转移RNA 的加工
   27.2.4 RNA 的降解
  27.3 RNA 指导下DNA 的合成和RNA 的合成
   27.3.1 RNA 指导下DNA 的合成——逆转录
   27.3.2 RNA 指导下的RNA 合成
  27.4 RNA 合成的抑制剂
   27.4.1 核苷酸合成的抑制剂
   27.4.2 破坏DNA 或RNA 模板功能的抑制物
   27.4.3 作用于DNA 聚合酶或RNA 聚合酶的抑制剂
 28 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
  28.1 mRNA、tRNA、rRNA 和核糖体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28.1.1 蛋白质是基因的产物
   28.1.2 遗传密码
   28.1.3 tRNA 的结构
   28.1.4 tRNA 对密码子的识别和氨酰化
   28.1.5 核糖体的结构与功能
  28.2 蛋白质的合成
   28.2.1 密码子的解读
   28.2.2 起始氨酰tRNA 的合成及起始密码子的选择
   28.2.3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28.2.4 多肽链的延伸
   28.2.5 翻译的终止及多肽链的释放
   28.2.6 多核糖体循环
  28.3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异同
  28.4 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选运输
   28.4.1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
   28.4.2 蛋白质的分选和运输
  28.5 稀有密码子及稀有氨基酸
   28.5.1 稀有密码子
   28.5.2 稀有氨基酸
  28.6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
 29 基因的表达调控
  29.1 参与转录的蛋白质
  29.2 转录的调控
   29.2.1 转录起始的调控
   29.2.2 DNA 弯曲和远距作用
   29.2.3 协同性结合和别构的多重作用
   29.2.4 细菌中转录起始的调控
   29.2.5 转录起始后的基因调控步骤